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11日电(记者上官云)如今,“怀旧”似乎成为一个热词。
最近,一场在北京举行的热门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它的规模不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各种老物件:铜锁、打字机……有些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曾经却又那么熟悉。
有人在老物件中找到了童年记忆:一台座钟,是儿时渴望的“奢侈品”,也有人回想起了年轻时光努力存钱,只想买一台时髦的照相机……这些老物件,你认识多少?
中式老铜锁
在一些古装剧中,常能看到人们拿着一把造型细长的钥匙开门,把钥匙插进锁孔,轻轻转动几下,挂在门上的铜锁便应声而开。
中式老铜锁。年代:二十世纪初。展览主办方供图
铜锁在中国的历史很悠久,早到秦汉就已被使用,造型更是多样,比如汉代的三簧锁、宋代的方身锁……很多都是老百姓们的防盗利器。不少花锁、雕锁既美观又实用,是使用者身份的象征。
随着时间流逝,中式老铜锁越来越少见了。
寻呼机
在人们的印象中,寻呼机有个更通俗的称呼,叫“BP机”,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极为兴盛。
名称:摩托罗拉LX32寻呼机。展览主办方供图
汉字寻呼机出现后不久,用BP机送出节日问候、留言回复等成了很时髦的行为。当时,座机在普通家庭中还不甚普及,所以,拿着BP机排队打公用电话,一度成为街头常见的情况。
随着手机的出现、流行,BP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老式照相机
如今,已经习惯了举着手机随手拍的人们,还有几个记得老式的照相机?
名称:红梅HM-1型照相机。展览主办方供图
在“老物件”展览中,有一台红梅HM-1型照相机,生产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机的镜头构造非常简单,采用的是估焦方式拍摄。
这就导致使用者只能根据镜头上的距离刻度估计拍摄距离,不能精准对焦,算是入门级别的相机,相当亲民。
另外,还有一款长城DF系列照相机,是北京照相机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生产的一种单反照相机,价格低廉又耐用、成像质量在在同档相机中较好,镜头还可卸下当放大机镜头用。
话匣子vs收录机
“话匣子”实际上是老北京话里对“收音机”的别称。在电视机还不普及的时候,吃完晚饭,一边纳凉一边听听收音机,是过去再平常不过的景象。
名称:三洋MF单卡收录机。展览主办方供图
随着技术进步,收音机越做越小巧,慢慢地,兼具收音、录音功能的收录机也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比如有一款三洋MF单卡收录机,带手控选曲功能、磁带选择功能等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能够拥有一台收录机,拿出去公放流行音乐,是当时一些年轻人的潮流。
老式座钟
木头外壳的老式座钟曾是许多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很常见。
名称:三五牌座钟。展览主办方供图
座钟有时针和分针,有的还有一个钟摆晃来晃去,小孩子很容易感到好奇,等到报时的时候,又往往被清脆的报时声吓一跳。
那个时候,包括知名的“三五牌”在内,座钟也有挺多花样。一晃许多年过去了,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会用电子钟或石英钟,老式的机械座钟难得一见。
但是,那清脆的钟声,始终根植在人们的脑海中,记录着熟悉的生活以及美好时光。
老式打字机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打字机是人们工作的好伙伴,应用率很高,噼噼啪啪的打字声和纸上的油墨一度也是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场景。
名称:科发牌(KOFA)打字机。上官云摄
打字机可以代替手工书写和誊抄。曾有人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还有打字机行,专门负责销售、维修打字机。有一款KOFA打字机自带塑料外壳,方便手提携带。
现在,老式打字机早已被电脑、键盘取代,但是其代表性的按键声音与换行时的声响,成为了其代表,而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煤油炉
点起煤油炉,放好锅,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炒菜声,厨房里香气四溢……这可能也是挺多人的回忆。
老式煤油炉。上官云摄
煤油炉是一种挺方便的煮食工具,一般用来炒菜做饭,造型大多是圆柱型或者四方形,灌进煤油就可以使用了,还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火焰大小。
如今,煤油炉还能买到,但在家庭中,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几乎已经不会用它来做饭了。
剃头推子
童年时代,理发对一些小孩儿来说是个“阴影”:理发师穿着白大褂,手里的拿着推子,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声音,碎发一寸寸的掉下来,搞不好还会被夹住头发。
老式手动剃头推子。展览主办方供图
只不过,如今哪怕是老式理发店里,也很少会用手动的推子,效率低、耗时长。或许将来,这种理发工具会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从6月5日开幕至今,这场“老物件展览”每天都能引来不少询问的观众,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的中年人。
展览中,除了老式照相机、煤油炉等之外,还有老式自行车、草编的虎头鞋、搪瓷盘子……几乎每一件,都能讲出一点故事。
中国书店新街口店经理赵喜增说,举办这样一场展览,并不仅仅是为了怀旧,这些老物件,也勾勒出人们生活变化的轨迹。从煤油炉到天然气,从笨重的唱片机、录音机,到把各种功能合为一体的智能手机,说明人们生活越来越好。
时光流逝,这些老物件以斑驳的印记记录着每一个时代,也记录着人们走过的岁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