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南京明孝陵博物馆,欣赏过一个主题雨花石精品展,叫“梅花石韵”。所有展品,来自一个名叫征争的个人收藏家。
雨花石,是石头还是玉?我不清楚。于石头而言,我便是块木头,一窍不通。但是我很喜欢看雨花石。八十年代初期第一次去南京,专门去了雨花台,想找到几粒雨花石。结果明确,一粒没有。后来去六合游玩,在一个又一个火山旧址寻找著名的“雨花石罐”,也一次次空手而反。
红梅绽放
早些年到南京,有时候去古玩市场转转,专门为看“雨花石”,年轻时还买过几颗,到办公室分享。是便宜的那种。昂贵的不敢买也买不起。以为雨花石就是一般般的石头。
看了“梅花石韵”展览,才知道,雨花石竟然如此丽。展示芳华的关键,绝顶简单,就一碗清水而已。在水里,每一粒石子都仿佛戏精附体,滋润而完美。假如没有被发现,只是混在沙子里,再可爱的石头,不过是建筑工地上的一粒石子,默默无闻地被压在地底,无机会崭露头角。
中国人对于石头,一直有一种执念,喜爱到了疯狂的程度。还记得电影《疯狂的石头》吗?不但收获当的巨大票房,还成就了郭涛、黄渤等一众明星。那块石头,一定不会被沦落到建筑工地,它是钻石。
欧洲皇族对于钻石,有异常偏爱。那些璀璨美丽的钻石,甚至沾染了血腥和罪恶。“泰坦尼克号”中的那颗“海洋之心”,是爱情不变的证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用的便是这个创意。
绿萼吐芳
中国人是例外。钻石不是喜欢的菜。中国人最喜欢的石头,叫做“玉”。古人对玉充满了崇拜。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石头的精华被找到了。“君子以玉喻德”,说明对玉的重视。
玉的温润,玉的晶莹,玉的忠诚等等,玉被古人赋予了美好的德行。玉,不但有品行,还有神奇的功能。古人认为,玉可以使灵魂不灭。游玩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没少见各种各样功能用玉。
佩玉、装饰玉之外,还有七窍玉、玉覆面和金缕玉衣等葬玉。玉,是石头,高于石头。
可能从女娲补天的神话开始,古人对石头就有了不同凡响的敬意。于是,有了孕育孙悟空的大石头,也有了“石兄”与贾宝玉。《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不是贾宝玉,是小说中宝玉脖子上的石头。石头与贾宝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遗世独立
然而,“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回归到青埂峰下的通灵玉,恢复了石头的本来身份,所以《红楼梦》又被称为《石头记》。一块不能言的石头,被后人解读出了太多的内容。这块被女娲废弃不用的石头,终于有用了一回。
看过不止一篇不止一人的研究文章,研究成果为:贾宝玉衔玉而生,衔着的那块宝玉,其实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雨花石。在黄莺儿打络那回,细细描写了“宝玉”的大小模样。在看到雨花石展之前,感觉作者有点看轻了宝玉的玉。看了雨花石展后,回过头再想研究者的文章,感觉很有道理。
展览叫“梅花石韵”,以雨花石上的梅花纹路为主。很多块雨花石上,老枝嫩芽的梅花,风华绝代。梅花活在养在水里的石头上,有红梅初绽,有绿萼吐蕊,有杏梅芬芳,有的与朱砂梅一模一样,娇艳不可方物。石头的主人,怎样寻到这些美不胜收的石头?这些石头,又承载了多少主人的生命和情感!
太惊奇了,居然看到一组被命名为“金陵十二钗”的石头。石头的纹理上,清清楚楚地嵌上了一个个鲜活的美人。除了人物形象,还有人与物相结合的造型:有旭日东升,有夕阳西下,有老僧赏梅,有牧童吹笛……
芳心深藏
一只碗一只碗地看过去,像看皮影戏一样。相配的灯光,精致的瓷碗,与石头相得益彰。一块石头一个场景,一块石头一个故事。这样的石头,谁能不喜欢?它们不是玉,胜似玉。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朔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据说这首诗的作者是曹雪芹,看来他也是个石痴!比曹雪芹年长很多的大书法家米芾,历史上著名的爱石之人。他对着喜爱的石头,打躬作揖,口称“石兄”不止。
假如《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雪芹,他对石头痴迷的程度不比米芾差。整本书中,故事主人翁贾宝玉的种种行为,全部被那块有灵性的小小石头掌控。相比之下,对于钻石宝石痴迷的人,更多是对于财富的喜欢而已。
梅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