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你不知道吧,其实这首定风波是我在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宋)苏轼

思陵山中,武陵桥畔,红梅林下作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学小桃红杏色,闲识。

尚余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碍。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籁。只看绿叶与青枝。

很多人说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读了石延年的《红梅》一诗有感而作。其实不然,首先就是因为黄州没有思陵山,也没有武陵桥。那么这首《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是苏轼在哪里所作?

在广西桂平的西山脚,经过上下寺(李公祠)的桥上有感而作!

桂平西山,又叫思陵山,思灵山,而这上山必经之道上的桥,就叫武陵桥!

说是桥,其实就是横跨过山下流下来的一条涧水的几块青石板,边上有围栏!如今是浓荫遮蔽,清风习习,听着流水潺潺,确实有些像《桃花源记》说的那样。但是在北宋年间,苏轼来的时候,这里是桂平的新城和老城的必经之地。

嘉佑二年(公元年)真的是神奇的一年!

(嘉佑,是宋仁宗所用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而他在位的这个时代,是一个重视文化教育的时代。

嘉佑二年这年的科举考试,堪称千年科甲第一榜。

这一年的科举“殿试”参考人数是人,登科人数人,落选的比例只有3%。这场科考,几乎网罗了同时代里的优秀人物,出了“一名将”、“三文豪”、“九宰相”。里面出现的很多人物的名字,在历史上都赫赫有名!如今读起来每一个名字读起来都一点不陌生。比如唐宋八大家里的苏轼、苏辙、曾巩,以及北宋理学创始人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主考官是欧阳修!也就是说,这年的科考里,绝大多数人在如今人的眼里,都是学霸级别的存在!

历史就是这么神奇,桂平也在这年把郡治从西山上搬下山建新城!可能冥冥中,桂平和苏轼的联系也注定了!

在北宋嘉佑二年以前,桂平郡治所在地还在西山的半山腰上。据《桂平县志·纪地篇》载:“旧城在西山之半,至宋嘉佑二年始移建平地,距西山东五里,当左右两江之会······”也就是说,在宋仁宗嘉佑二年,桂平城才从山上搬到平地(也就是如今桂平老城的地方)筑石夯土围城。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去过贵县,也就是如今的贵港,并留有东湖和南涧石刻,这些在《贵县县志》和《浔州府志》里都有记载。但是苏轼也到过桂平,并且也上了如今著名的桂平西山,很多人就存怀疑态度了。

很多人说苏轼在谪贬儋州和北归途中没有停留桂平的理由和时间,更有人说,苏轼“枉道”(多绕路)去贵港是为了去看梁诏(著名的孝子),其实,文章开头那首《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就是很好的证明!

苏轼一生为官路上少有平坦,大部分都在谪贬的路上一远再远,他自嘲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同时也为人们留下诸多诗篇,他乐观阔达的人生观,也让后人景仰!

苏轼为什么会到桂平?

其一,“枉道”贵县。

民国《贵县志》记载:

“甘露亭在县东一里,宋梁诏母墓也碧林亭在梁诏庐墓侧,苏轼易亭名曰甘露,林曰瑞松,书以赠之。里遭兵燹先严首倡修葺改亭为祠”。

“薰风亭在县东郭,宋梁诏读书处,今废。宋梁诏读书楼苏轼南迁留署今名,苏轼南迁诏使二子往谒,轼留语为署今名。按东郭即县东一里登龙桥孝子里,薰风二字乃东坡题诏二子读书处”。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年)四月,苏东坡从惠州贬至儋州,从惠州上梧州,在藤县和弟(苏辙)相见,继而过龚州(平南),达桂平(浔州)停留几日,再到贵县,但是,那时候跟随的是他三儿子苏过,并非《贵县志》所说的“二子”。

《贵县志》缺乏严谨,相比较《浔州府志》则清晰得多:“薰风亭在县东郭,宋梁诏读书楼,苏轼南谪诏使三子往谒,轼为署今名”

也就是说“枉道”贵县,那是要经过桂平(浔州)的。

为什么去贵县?因为梁诏的孝名!在古代的儒家核心思想中,“仁义礼智孝”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此孝子,苏轼去谒拜正常不过了。

其二,苏轼是一个随遇而安,喜山乐水之人。

苏轼从龚州(平南)过来到桂平(浔州)歇脚停留,再正常不过了。一是补给,二是从水路要经过,他是在桂平城的南门码头“南津渡”上岸,《浔州府志》载,清代乾隆十七年到任的知府胡南藩在南门码头上建近晖亭的时候,是在宋遗古楼遗址上复建的,因为“有宋遗古楼址遗迹”。

在北宋时候,一般城池外都会有类似迎客送客之所,供歇脚之用。送别的人在此送客,迎客的人在此迎客,一般停留时间不长,建亭或者楼多见。

那时候在那里是可以看到西山的。从北宋嘉佑二年(公元年)到绍圣四年(公元年),四十年时间,桂平城也安定有模样了,苏轼上码头歇脚,抬头看到西山,一定会有想去游的念头,况且,有非常充足的理由。那就是第三。

程颐像

其三,西山旧城有苏轼故友痕迹!

四十年间,虽然桂平城已经搬下山,可是,山上的遗迹还是很多而且清晰可见的。苏轼逛桂平旧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看旧友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的读书处!

文前已经说过,嘉佑二年是神奇的一年,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和苏轼同一科,三人相差不过三四岁,一定会在登科后有相识相聚,所以苏轼一定会知道他们兄弟二人在西山读书的事情。

年,苏轼已经是快六十的老饕之人,人老了思旧,其时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兄弟的老大程颢已去世,程颐则被贬四川,到了故友曾经生活的地方,他怎么能不去看看呢?这也是他登山的理由,更是他从惠州去儋州途中“枉道”的最大理由。

到了山脚,快要登山上台阶的时候,走上武陵桥,看着道上的梅树,他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和老友的际遇,恰好也读到石延年的《红梅》,虽然那时候武陵桥畔的红梅树上花没开,但是,一点不影响《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的脱口而出。

那时候的西山武陵桥畔是有红梅树的,因为在隋唐时候,有红梅迎宾,风柳送客的习惯。桂平城在山上,而武陵桥是上山的必经之道,所以,栽梅树迎宾是正常。而送客的风柳则是在如今的官桥坑上的官桥秋柳亭旁。

现在,武陵桥畔的梅树林没有了,秋柳亭的柳树也没有了。

所以这是一首寄情抒怀的诗。“诗老不知梅格在,吟籁。只看绿叶与青枝。”梅花开不开没关系,只要能看到绿叶和青枝,也是很满足了,不能求十全十美啊!

上山后,苏轼一定参观过畅岩和姚翁岩,因为那是和他有相同经历和心境的人啊!不同的是,“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只是惆怅一会,他还是会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的,不然他怎么能等来赦返北归的日子呢?

一首《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足以让他释怀!不然他去贵县干嘛?不如直接过麻垌看完白石山,出社步到玉林沿南流江一路出海到海南得了!

悠悠千年过去,沧海桑田里,湮灭了太多的痕迹和故事,大文豪苏轼来桂平登西山,恐怕你都不会信了!

这里是桂平!发现桂平之美,感受桂平之美!

我是威记!谢谢阅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2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