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2月15日,黄山市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漫山红梅在云雾间绽放。通讯员郑宏摄
近年来,我省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金银森林”行动,推动林业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皖北木质产品综合利用、皖东特色经济林、皖中苗木花卉、皖西油茶、皖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着力打造全省木竹加工、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3个千亿元产业,木本油料和苗木花卉两个超亿元产业。年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达到.37亿元,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苗木花卉打造四大生产基地
初春时节,肥西县上派镇三岗村郁郁葱葱,道路两侧的腊梅花开正艳。
在苗木大户董世洲的院子里,摆满了修剪过的紫薇树,“这是由很多株紫薇树苗种在一起培育而成的,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花开后紧簇茂盛,更具观赏性,价值也更高。”他说。董世洲今年68岁,是三岗村第一批投身于苗木花卉产业的“先行者”,至今已有40余年。他现在不仅仅满足于普通苗木的种植和出售,更是培育起精品苗木,实现了从“大路苗”到“精品苗”的转变。
肥西县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有地缘优势。三岗村是肥西最早发展苗木的村,现有苗木种植面积1.6万亩,苗木覆盖率为98%,全村户种植苗木,年销售额高达9亿元。近年来,肥西县依托中国中部花木城,不断做强做优做精苗木花卉产业。目前,该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33万余亩,年销售额40多亿元,经营户2万多户,各类专业公司多家,苗木经纪人0多人,形成了万户种植、千亩连片、百企专营的规模化生产格局,苗木花卉已成为肥西一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在肥西县紫蓬镇,连片的绿色苗木映入眼帘。村里的水泥道路上随处可见正在装载、拉送苗木的运输车。
“红叶石楠要常修剪,才能卖个好价钱。”在紫蓬镇罗坝村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里,正在干活的工人对记者说。近年来,紫蓬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资金、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业,引导农户提高苗木花卉品质,打造特色精品产品。“我们共有6.7万多亩花卉苗木基地和5.8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37.1%,全镇80%的农户都从事苗木花卉生产,苗木花卉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紫蓬镇林业站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我省苗木花卉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速转型升级,直接产值年均增幅9%以上。苗木花卉种植实现了由零星分布向基地化、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转变,苗木花卉产业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进转变,形成了合肥肥西、滁州来安、芜湖清水和阜阳四大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业不仅满足了我省国土绿化需求,而且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的“美丽产业”。
林下经济多种模式扩量增效
走进来安县施官镇彭岗村薄壳山核桃产业园,放眼望去,大片绿油油的油菜焕发出勃勃生机,碧绿的油菜间,种植着一棵棵一米多高的薄壳山核桃。
“现在看着很稀疏,但这9米的苗间距既为薄壳山核桃的生长留足了空间,也方便我们对林下作物进行机械化种植。”企业负责人朱为民介绍,年开始,他陆续流转近亩土地,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
“薄壳山核桃生长周期较长,前5年基本上没有收益,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我们决定以短养长,发展林下经济。”朱为民说,为了更好地向土地要效益,公司前期投入万元,平整土地、修缮路网、布排水网并建设喷灌系统,对流转土地进行高标准改造。从年起,薄壳山核桃苗下,小麦、大豆、油菜、旱稻轮番下了田,年,亩粮油作物收益近万元。
发展林下经济是推进林业转型发展和用绿富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呈现林禽、林畜、林茶、林果、林菌、林药、林油、林粮等发展模式,截至年底,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近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年均增长27.41%。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缓解了产业园的资金压力,也给附近的村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我也进园打工,收入增加了好几倍。”55岁的彭岗村村民乔金秀掰着手指头算起了增收账:13亩土地流转给产业园,每年有多块钱,在产业园里打工,还能挣个2万多元,“就业、顾家两不误,日子越过越有劲。”和乔金秀一样,彭岗村有50余名留守妇女、老人选择了把土地流转出去,进产业园打工,人均年收入增加1万余元。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我们已经实现了在维持产业园正常生产、运转的同时还有盈余。”朱为民介绍,薄壳山核桃大约5年左右挂果,挂果后,每亩年产果量能达到斤以上,“现在的市场价是20多块一斤,5年后,哪怕行情波动价格降到10块钱一斤,亩产值也能达到元。有林下作物的收益维持正常运转,薄壳山核桃的钱就是纯赚的。”谈及产业发展,朱为民信心满满。
康养休闲森林旅游蓬勃发展
深沟峡谷,流泉飞瀑,奇树怪石,竹海深深……走进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一幅幽美的自然山水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名山秀水地,森林旅游城。池州以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为中心,打造旅游区多个,其中国家A级景区39个,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森林旅游地21处,其中国家级森林旅游地8处。近年来,池州市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以森林、河流、山体等为特色,高质量发展森林旅游,推出森林旅游观光、探险、科教、文化、健身、康养礼佛等生态旅游项目,森林旅游业已成为池州支柱产业之—。年,池州市森林旅游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8亿元,直接带动其他产业实现产值达.51亿元。
我省位于淮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地处我国东部地区南北过渡地带,同时又是我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形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备。突出的过渡性特征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与多样的经济结构。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以及巢湖、太平湖、花亭湖、龙感湖、菜子湖、万佛湖、女山湖等众多名山大湖,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我省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丰富的森林和湿地资源,不仅为发展森林培育、种苗花卉、木本粮油、木竹加工、林产化工和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等传统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也为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生物制药、森林食品、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集聚了巨大潜力。
根据《安徽省林业保护发展“十四五”规划》,我省实施富民产业工程,包括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项目和富民林业产业提质增效项目。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升级、兴林富民、和谐发展”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推广为支撑,以政策引导、示范引领、龙头带动为抓手,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提出到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将突破亿元。通过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林地产出将有明显增加,到年全省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9亿立方米。(记者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