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李树
#厚德端行,文明修身文化作品大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有着深厚的文化蕴涵,是不少文人墨客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首选对象。自古以来,关于梅花的诗句数不胜数。苏轼《西江月·梅花》写到“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赞梅花有淡雅的姿态,还有仙气般的风致。陆游更是以“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来赞扬梅花的坚韧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诗如此,画亦如此。文人画是传统中国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文人画的笔墨淡雅而豁达,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充满了个人情感色彩。梅花被赋予的精神十分符合文人的隐逸情怀,促使以梅花为题材的水墨花鸟画得以兴盛起来。
(李树幽谷梅香趣,清石添和气)
苏东坡曾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梅之美在咸酸之外。”意思是梅花之美不在于实用,也不在于感官的消受,而在于超越具体感觉的“象外之意”和“味外之旨”。这种“象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是感觉之上的思维,是经由生动意象创造的精神境界。这便给画家在梅花创作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当代画家中,李树擅长画梅,他的梅花重意而尚写,在诗化的同时讲究以书入画。其笔下的梅花不仅有精神情操的喻意,而且突出了感情个性,强化了笔情墨趣的表现力。
(李树梅报春图)
从北宋算起,梅花题材绘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杰作名品层出不穷,对于当代画家而言,既有宝贵丰厚的遗产可以借鉴,又为超越和创新带来了极高难度。近年来,中国画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有实验水墨的崛起和冲击,也有新文人画的回归和探索,还有学院派的反思与突破。李树以对时代的感悟为前提,有选择地吸收了历代画梅名家的成就,既在以书入画上追寻,又在吸纳西方上探索。其作品中梅花的繁茂,老干新枝的旺盛生机,突出了梅花与严寒抗争的雄姿、表现了以梅为知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以我为梅的孤清,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超越与自由。
(李树春色梅香三两枝)
李树创作的梅花,不受实景写生的局限,以主观取舍自然,综合历代名家之长,有效地突出了老干新花的蓬勃生意、俏不争春的孤清、迎击风雪的雄襟、提早报春的喜气。他的笔墨随形变换,无论在枝干穿插掩映的构图上,还是在笔墨钩染皴擦的多变上,都比寻常的写意梅花更为体物入微,也更加强化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李树月宫春)
李树画梅,在技法上继承写意传统,但强化了用笔,加入了现代平面构成意识,形随笔运,节奏鲜明,笔墨在干湿的对比转换中更加自由恣意,穿插掩映疏密聚散的处理更加讲究形式意味。水墨为主的格局,辅之以色彩的衬托,或是水墨飞白的墨梅,或以红梅的娇艳,点缀水墨的苍然,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李树在画梅的同时,还题跋了许多梅花题材的诗词。他的书法含蓄而时见锋芒,正是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才促成了他意笔的梅花风貌。一些意到笔不到的红梅,显示出了这种以草书入画的超妙。
(李树墨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