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核心素养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75471.html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白杨树的“不平凡”。

2.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圈点勾画法,讨论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梳理文章线索,区别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文本分析

《白杨礼赞》是茅盾的一篇散文,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并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

四、教学方法:

学生在初一的一年学习中主要注重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美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学生上学期已学过《爱莲说》《陋室铭》,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的手法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大家看看这首诗写了一种什么植物?对,就是白杨树。大家看他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白的那样朴素;绿,绿的那样富有生机,催人奋进。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到白杨树时,就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

明确“礼赞”的意思:就是用崇敬的心情来赞美。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茅盾(年7月4日-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背景介绍

《白杨礼赞》写于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文体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抽考字词:请一个同学诵读以下字词

1.字词正音

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欲睡虬(qiú)枝

无边无垠(yín)婆娑(suō)秀颀(qí)

2.抽考词义:请两个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三、课文内容和结构整体感受

(一)整体感知内容

听课文范读,初步感知,探究合作下列问题

1、为何礼赞?为什么白杨树值得礼赞?

明确:表示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

2、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8):从环境美、外形美、内在美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且点明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呼应开头

3、在段落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且体会表达效果,及理清文章的抒情线索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文章线索: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观察是由远及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之情。

(二)感受散文的结构特点

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

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预设: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

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说明:在朗读的基础上仔细研读课文,掌握文章写作手法:由面到点,正面烘托,反面衬托)

四、课堂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说明:承接上节课内容,再次提出疑问,并引出下文对白杨树的描写。)二、自由朗读,自主探究

1.把握白杨的象征意义

①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学生朗读、思考、探究、交流)

明确: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战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通过四个“难道”层层深入地揭示出来:第一个“难道”通过反问引起读者思考,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抗日军民——“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进一步抽象化,点明“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感受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突破难点)

②第七段前四句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的?

(学生朗读、探讨)

明确:作者在第七段中,先用两个否定一个假设,似乎要承认白杨树不美;接着用“但是”将笔锋一转,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形成对比。这一处有比喻、对比、先抑后扬,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把握重点。)

2.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朗读、探究)

明确: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主要是与白杨树形成对比:两种树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当中蕴含着“不平凡”,一是贵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一是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两相对比,突出赞美了白杨树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对比的作用,赏析表达效果,把握重点。)

3.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交流所思所想。)

明确: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说“普通”,是因为白杨树独特的外形,特别是内在的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就是作者赋予它的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作者用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主旨。)

三、知人论世,理解礼赞情思

1.问题探究:作者礼赞白杨树的重点是白杨树的自然特征,还是其象征意义?为什么?

[背景介绍]引入茅盾先生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茅盾,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茅盾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当时,延安是敌后抗日战争的红色中心,根据地在百团大战后遭遇敌人疯狂反扑、扫荡,处境艰难。

参考:象征意义。作者是借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自己对于民族命运、民族危亡的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我们回过头来看文章第2段,作者开篇入题,紧接着却没有直接写白杨树,却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这是离题吗?

参考:坦荡如砥而未开垦的高原象征着当时的社会形势,象征着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因正因为此,耸然挺立的白杨树才显得如此可贵。

问题探究:自然界的白杨树极为普通,但在作者笔下却成为了“实在是不平凡”的树。这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是茅盾给予了白杨树精神生命,白杨树的精神生命背后,是茅盾先生生忧国忧民、对民族危亡深切关怀。一切艺术的背后,都是人的灵魂。

四、小组合租,问题探究

1.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通军民埋下伏笔。

4.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5.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6.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主题

明确:这篇散文借白杨树的生存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三方面的不平凡,礼赞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六、课文总结

本堂课通过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我们从环境美、外形美、内在美三个方面了解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并且通过象征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从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抗日军民的那种精神意志。正是这种精神和意志使我们的民族解放战斗争取得胜利,走向光明。

七、阅读经典,传承文化

1.听歌曲《红梅赞》,思考歌曲中的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赞》歌词: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新春来,新春来。

创作背景:这首歌曲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人物江雪琴。《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狱中地下革命斗争,而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狱中进行了英勇战斗,虽然这些共产党人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这些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解读红梅的象征意义:

红梅的特点——不惧严寒、昂首怒放。

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英勇无畏。

象征意义:红梅象征着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

2.读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思考诗中梅花的象征意义。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创作背景:I年6月,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会上苏共代表团和中共代表团发生激烈争论。会后,苏联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定和合同,停止向中国供应重要设备。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一直对华实行经济封锁。苏联的这一措施,实际上就等于断绝了中国从国外获取先进技术装备的正常渠道。与此同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于是他写了一首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目的是鼓励大家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在严重困难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着大无畏的气概,顶住了大国沙文主义的压力。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也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

梅花特点——坚韧不拔、谦虚、乐观自信。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坚决不向困难低头、勇于战胜困难。

象征意义:梅花象征着英勇无畏、藐视各种困难的中国共产党人。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八、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白杨礼赞》姊妹篇《风景谈》;

2.观看国庆阅兵视频,写一篇《阅兵礼赞》,不少于字。

教学反思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程中,始终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作者在写白物树的外部形态时,具体从几个方面去写的,各写出什么特点,从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上感受到它的什么内在品质,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含义是什么?茅盾先生为什么要如此深情的赞美这种精神?从品析一种形象到感悟一种精神再到学习一种手法,教学条理比较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上的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同时几处运用男女生对比朗读,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的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