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医院体检科迎来了一波体检小高峰。2月23日上午,医院体检科,记者看到,一位50出头的阿姨拿着验血单,跟身边的好友说:“真害怕抽血。”一旁的友人接过话:“但是,年纪大机器坏,就算害怕我们还是得常体检,没病就图心安,有病就早治疗啊。”
另一头,在医生诊室,医院健康管理科副主任中医师岳红梅正耐心地为前来体检的市民讲解着病情,并提供一些平时饮食、运动、保健建议。岳红梅坦言:“现在,许多市民对健康还存在一种误区,尤其是年轻人,熬夜、焦虑是常态,且接触电子游戏多,常处于大喜大悲的情绪落差中,生活缺乏节制,总是等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才来检查治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医院健康管理科副主任中医师岳红梅为前来体检的市民讲解病情。供图:清医宣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居住环境的变化,老年病逐渐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岳红梅建议,健康人每年应做一到两次的健康体检,多重保障护健康,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已病图治”和“未病先防”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治未病’就好像救生员在上游劝导大家不要落水,‘治已病’就好比在救援队伍下游打捞落水者,这其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对比就非常明显了”,岳红梅生动地解释道。健康体检促进“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在她看来,从长远考虑,健康体检是节省医疗经济开支的重要途径,万一有病而未及时发现,将来花的钱要多得多,而且病痛更不是金钱所能计算的。体检上的支出价有所值,跟花在患病后的治疗费用、功效不清保健品的消费相比,要划算得多。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眼睛不舒服了去看病,然而被确诊为糖尿病,但这时,患者往往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岳红梅介绍,糖尿病在发病早期或者高风险临界状态时,患者其实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规律作息、调节心情等方式来改善和恢复,但是当糖尿病比较严重,甚至出现并发症时,就不得不靠药物治疗,终生用药,经济代价自然也更大。
通过体检,市民可以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早期疾病。比如通过抽血化验血糖、血脂能够及时的发现糖尿病、高脂血症,通过肝胆的超声检查能够及时发现肝癌、肝硬化、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的问题。胸部CT能够及时的发现肺气肿、肺癌等。
体检怎么检?
岳红梅讲述了一个令她非常痛心的案例:她身边一位友人教师,30多岁,没有怀孕,但是小腹日渐隆起,体态就像一个怀孕三四个月的孕妇。身边的家人、医院做个检查,但这位教师总是以工作忙碌为由一直拖延,最后确诊为卵巢癌晚期,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不用查、以后查、不去查、过度查、不复查,是我们常见体检误区。”岳红梅说。通过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健康风险,走出“亚健康”灰色地带,及早发现小毛病,远离大隐患,还能动态监测疾病风险,规避“家族性”灾难重演。
以下四类人是体检的重要人群:一、压力较大者;二、中年不惑者;三、慢病缠身者;四、恶劣环境工作者。
岳红梅建议,市民在选择体检套餐时,应把“三大常规”列为必检项目。三大常规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血常规是基本的血液检查,一般来说,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通过观察其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尿常规检查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大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大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
除了“三大常规”以外,自身“危险因素”和“预警信号”也是选择体检套餐的倾向标准,市民可以根据自身年龄、遗传、性别、职业、生活方式情况,结合既往体检异常、既往患病、近期异常等,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选择体检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