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作家劳罕蹲点下姜心无百姓莫为官浙江

-06-:22

浙江新闻客户端

劳罕编者按: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奔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精准脱贫是我们必须要打赢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是五任浙江省委书记的联系点,在短短几十年里实现了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转变,形成了精准脱贫的下姜模式,具有示范意义。著名作家劳罕蹲点下姜,记录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振兴之路,展现了党员干部“心无百姓莫为官”的为民情怀。一下姜人可能没有想到,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一大早,民宿老板余红梅就起床了,她要为昨晚住在这里的客人们准备早饭。她要做米羹、米粿。这批客人来自黑龙江,也不知从哪里了解了下姜村的美食,早饭是头一天特意点好的。米羹,当地人又称为糊汤,是流传于淳安、龙游等浙江西部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喜庆团圆时,煮上一大锅米羹,已经成为当地人表达喜悦的一种习俗。关于米羹,有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干旱成灾,百姓无米下锅,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秀才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每家每户米缸底剩下的碎米收集起来,用石磨磨成米浆,加上百姓家里剩下的一点干菜,一锅煮熟,做了个“大杂烩”。“大杂烩”帮助百姓度过了灾荒,因此就成了吉祥的象征。不过,米羹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在淘干净的大米中放入干辣椒、桂皮、生姜、大蒜等十余种佐料,加水浸泡,浸泡的时间越长越入味。之后,把浸泡过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待米浆煮沸,加入白豆腐、长豇豆干、蕨菜干、肉丁等,快出锅时再加盐、味精等调料。如此精心烹制,能不好吃?!米羹吃起来,鲜香又带点辣,十分开胃。对于米羹的味道,当地有首民谣这样形容:“开锅但闻米羹香,馋涎欲滴口水淌。连吃三餐还想吃,越吃越香挂心肠。”很多生活在外的淳安人,常常会想念这道独特的家乡美味。而游客到了下姜,无论时间多紧张,也都会设法吃一碗米羹再走。众所周知,下姜村的米羹,属余红梅家做得最地道。除了做米羹,余红梅另一个拿手活是做米粿。做米粿,得先把冬笋煮熟,放凉,切丁,然后加入豆丁、肉丁、酸菜混炒,之后用糯米皮把这些馅像包饺子一样包起来,放锅上蒸熟。常常是人离余红梅的民宿还大老远,香味就直往鼻子里钻。余红梅的民宿开得风生水起,有些游客本来只打算在下姜留宿一晚,结果住了两三晚还舍不得离去。“嘿呦——嘿呦——”随着一阵阵敲击声,街巷深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是游客围在江顺祥家门口观看打麻糍。麻糍是南方常见的食物,俗话说:“清明做麻糍,过年打年糕。”下姜村打麻糍很有讲究。糯米谷子收割回来后,要先剔净杂质、瘪壳,加工成精糯米,再用清水洗净、浸水。待糯米吸饱了水,捞出来放到木桶里开蒸。等蒸得差不多了,就捞出来迅速倒进石臼中,打麻糍便开始了。这活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手拿木杵捶打,另一人负责翻转米团。等米团变黏糊了,要粘木杵时,另一个人就要赶紧给米团“喂”凉水。打麻糍,让人活动了筋骨,也唤起了人们儿时的记忆,那浓浓的乡愁在敲打声中尽情释放。江顺祥的麻糍店,除了卖麻糍外,更多的是让游客亲手体验。生意好的时候,他一天能卖掉一两千个麻糍!不仅如此,他还在网上开了店铺,把麻糍生意“搬”上了网。他的日子,显然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惬意,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捶一捶打出的,都是生活的蜜。”二在下姜村众多开民宿的老板中,这个嘴角总是挂着笑的小女生或许是最特殊的一位。她叫姜丽娟,年出生。姜丽娟很健谈。她中学毕业后到了杭州读书,后又在杭州找了份工作,买了房子,生了个胖小子,一家人就这么平平淡淡、和和顺顺地过着小日子。她说,离开家乡时曾发誓:总算离开下姜了,这一辈子再也不回来了。当时离开村里的情形她记得清清楚楚:路是土路,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是坑;村民们养的鸡鸭随地乱跑,一不小心,就能踩到一泡屎;房前屋后,都是村民泼的洗衣水、淘米水……后来,她听说许多人家开民宿发了财,便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回了趟老家。这一看,她就不想回城市了:村里家家住上了小洋楼,安上了巨大的落地窗,还有观景阳台。村里的路宽了,马路一眼望不到头,路两边种满了花。几乎家家户户都买了汽车,停在自家的车库,比城里人还气派。村里不仅有篮球场、文化馆,还有数字多媒体中心。足不出村,村民就可以享受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了……于是,她一跺脚,辞了职,也利用祖宅开起了民宿。学设计出身的她,知道什么是错位发展。她没有走别人的老路,而是决心打造一家精品民宿。姜丽娟亲自设计图纸,精心打磨民宿的每一个细节:房子四周围上了篱笆墙,院坝里铺上小碎石,用青石板铺设了一条幽幽的小径。于是,她的小宅便漾满了浓浓的农家味。楼下的茶吧和书墙是她的最爱,她希望通过开民宿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谈天说地。姜丽娟说:“取名‘栖舍’,有归家、安定的意思。希望自己以后能带着家人安稳地在这里生活,同时也让游客有归家的感觉。”姜丽娟说,开民宿要有情怀,不是单单开一个旅店,而是需要把自己代入进去,想想客人想要什么。所以,在她那里住过的客人,不少能获得她的定制服务,采茶,挖红薯,打麻糍,磨豆浆,包粽子……每个时节都有一些独特的体验项目,这也是她朋友“满天下”的原因。“以前村里发展没有奔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都‘逃离’农村,‘逃离’家乡。如今,村庄发展好了,我也回来了。要想村庄发展得更好,就需要更多人回来。”姜丽娟最大的希望是有越来越多人像她一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昂首挺胸地大声说:“我是下姜人,我为下姜代言。”北京时间年9月27日9时许,“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举行。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姜丽娟就在现场。她和其他4位农民代表见证了这一时刻。“这份幸运源自时代,源自为下姜发展付出过的人们。我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走的是前人铺好的路。”她说,她也愿意成为这样的铺路者,“只要家乡能更美,发展能更快。”她为自己写下了这样的青春宣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之于我,就是深耕农村创业的土壤,通过我的声音,讲好农村创业的故事,吸引青年返乡,带动农民致富,助推乡村振兴。我将一如既往,撸起袖子加油干!三下姜人富起来了,一系列数字可以佐证:年,全年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元,基本是年村民人均收入的10倍。下姜村的变化,绝不仅仅体现在这些看得见的数字上。开民宿的余红梅,几乎整天离不开围裙和袖套,打扫卫生和下厨房干活,她都要穿上不同的围裙,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不想“弄脏”了。这个“弄脏”有几层含义,一是怕把衣服弄脏,二是进厨房时不能有脏东西带进去。刚开始办民宿时,她不怎么注意这个问题,直到有客人提了意见,说看她打扫房间和做饭穿的围裙一样,暗示她能不能换一件干净的。从那时起,她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围裙一下子就准备了好几套。个人卫生如此,公共卫生大家也更讲究起来。下姜村妇女主任余秋华说,如今不等上级强调,大家迅速行动起来,猪棚拆掉了,牛棚拆掉了,露天茅房拆掉了……谁再往枫林港里丢东西,马上就会有村民制止。城里都很难实现的垃圾分类,在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自觉做起来了:村民们把瓜皮、菜叶、树枝等垃圾变成了有机肥料,酒瓶、铁皮、废纸箱等出售给废品收购站。道德风尚会浸润、会传播,越浸润越传播,社会就越文明。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浩强说:“现在村里有‘三少’——打架吵架的人少了,打牌打麻将的人少了,信神拜佛的人少了……而锻炼身体的、跳广场舞的人,多起来了。”“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瞧,天还没黑,廊桥前的小广场就成了欢乐的海洋。不知谁放起了《最炫民族风》,那动感的节奏,让人不知不觉扭起了腰肢。大妈们昂起下巴,掐着腰,踮着脚尖,一摇一摆,有模有样。大叔们先是站在一旁看着乐呵,看着看着,也站不住了,悄悄溜进队伍里,笨拙地摇身体。旁边的大妈看见了,也不笑话,看到动作不标准,还会主动走过去,帮大叔“拗造型”。哈哈哈,这就是现在的下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