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三道四大红袍

笔者因参加福建茶叶学会的一次学术活动,与八闽茶界名流汇聚一堂,关于名茶“大红袍”的奇闻,不绝于耳。笔者细听多问,总希望能对世上流传的种种传说,作些事实的考证。

“大红袍”茶名的民间故事有多则,其中之一说是古时候有一秀才上京赶考,途中病倒,武夷山天心寺寺僧以九龙窠岩壁所长之茶救之,结果茶到病除,秀才不仅健康如初,且神志清新。金榜题名后,为报寺僧救命之恩,秀才在茶树前三叩九拜,并将自身状元红袍披于茶树之上,“大红袍”因此得名。传说是美丽的,而实际上是因为该茶树树叶特殊的叶色而得名,那“嫩叶显紫红色”,同样美丽。

由于“大红袍”异常珍贵,保护就一直是个问题。传说之一是该茶树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偷窃者立即腹痛,非弃不愈。这一迷信的说法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阻吓了窃茶人。又传说解放前“大红袍”曾由国民党军队的一个班负责昼夜守卫。这一说法无法证实,但“大红袍”在解放前一度归属武夷山风景区所在的崇安县公安局管辖,确有其事。

传说解放后“大红袍”茶叶一律上交给中央,供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品尝。经了解并无此事。事实是,建国初年,福建有关部门曾将“大红袍”新茶呈送北京中央人民政府,但被中央办公厅谢绝并退了回来。此后“大红袍”一度为南平地区行署的接待用茶。年敬爱的朱德同志到南平视察,有关部门曾提供数两“大红袍”。

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爆发,红卫兵四下“破四旧,立四新”,“大红袍”一名虽然有“红”字保驾,但“袍”字有帝王服饰的影子,且源自封建科举的“状元红袍”,理所当然成为“破”的对象,于是“大红袍”被红卫兵改名为“大红梅”。毛泽东有《咏梅》的诗词,有“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名句,因而“梅”在当时是非常革命的植物也是红极一时的字眼。但由于“大红袍”深受海外华侨的喜爱,常年出口,“大红梅”与“大红袍”离题万里,实在令人不知所云。为了尽量减少更名带来的副作用,“大红袍”最后被改为“大红岩”。虽然也十分荒唐,但毕竟“岩”字代表“岩茶”,比起“梅”字多了点“茶味”。当时与“大红袍”一同被更名的茶名还有“铁观音”。观音是菩萨,自然也在砸烂之列,基于“大红袍”同样的缘由,结果更名为“铁冠音”,消泯了菩萨的形象,但更名不更音,可见用心的良苦。“文革”中期,癫狂的“破四旧”运动有所收敛,茶叶生产出口部门悄悄恢复了“大红袍”和“铁观音”旧名。

至于目前所处的生态情况,不妨借当代散文家的游记,前去寻幽探奇。王充闾在《寻访“大红袍”》一文记述道:“S先生指着右上方的山腰绝壁处,说,‘请看,那就是!’在高悬山半,由石块垒成的台座上,果然长着几株茂密的茶树,旁边还隐约可见镌刻在岩石上的‘大红袍’三个字。”叶恩忠写道:“大红袍站在高高岩壁的半腰上,仅四株,种于明朝永乐年间,一站三百年,真有一种浩然之气……偌大的武夷山脉,只有这幽静山谷的巴掌大的一隅,可以养育天下茶王,真是上苍神奇的造化。”(《撕裂长风》之《幽径》篇)

“大红袍”年产量少之又少,传说中有几两至几斤不等。事实上“大红袍”母树因为只在春季采摘一次,年产量不过千余克。面对现在市场上源源不断地批量出产“大红袍”,广泛的传说是那些“大红袍”都是假的。“大红袍”目前已经成为武夷岩茶总公司旗下的一个品牌,所谓真假,在概念上有了变化。权威人士的说法是,市面上的“大红袍”大约有三分之二是假货,而“真的三分之一”包含有两个部分,一是近年经过无性繁殖技术推广的大红袍新茶树获得成功,新树茶叶产量目前约余斤,与原树大红袍品种完全相同。

但新树生长于不尽相同的土壤、日照、空气水分氛围之中,细微的生态环境差异,造成茶叶品位上和茶人口感上的些微差异。二是“大红袍”的拼配茶,将“大红袍”母树的茶叶或经过无性繁殖的大红袍新树的茶叶,与其他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叶进行科学拼配,口感上与“大红袍”原树茶叶基本一样,差异主要存在于顾客的接受心理上。

/12/3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