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必须要在综合城市功能方面出新出彩。天河区员村街绢麻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以“三老”和“三多”著称:党员老、房子老、设施老,老人多、外来人口多、难点多。如何实现综合城市功能方面出新出彩是摆在这个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员村街以该社区为试点,构建了“一核三圈六响应”党建引领的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撬动多方资源,在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民生实事等方面发挥攻坚合力,在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问题上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增强。
疫情控起来了,社区保持零确诊
步入绢麻社区,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近几年的改变:以前的道路坑坑洼洼,如今全部焕然一新;以前旧楼没有电梯,如今不少楼宇都装上了;以前宣传氛围不足,如今走在社区里,到处都是创意十足的文明宣传栏……而最让居民们安心的是,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在“一核三圈六响应”的机制引领下,该社区保持了零确诊。
“‘一核三圈六响应’中‘六响应’指的是网格平台响应、议事会议响应、职能部门响应、共建单位响应、党群服务响应、代表委员响应,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这一机制发挥了极大作用。”天河区员村街绢麻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范红梅告诉记者,疫情中,“六响应”机制保障各项防疫工作有序落实:以网格平台响应机制,全面落实人员核查、隔离和小区封闭管理;以议事平台响应机制,及时完善并监督管控落实到位;以职能部门响应机制,全力支持社区一线防控;以共建单位响应机制,合力构筑社区防控堡垒;以党群服务响应机制,党建引领防控工作;以代表委员服务群众响应机制,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67岁的社区居民何少珍就是党群服务响应机制的践行者。“疫情发生后,我们这些党员很快就接到需求就积极响应起来,比如我的岗位就是负责一个小区的门岗体温监测,从接到指令就开始坚守岗位,一直到统一撤岗为止,每天轮班4个小时……”
76岁的老党员余荣汉也参与到守岗中来,最让他感动的是社区老党员的执行力:“有一位50多岁的退休党员已经搬到了人和居住,但她的党组织关系还在这里,接到指令后,她每天搭公交回来社区轮班给居民们测体温。”正是这些,让绢麻社区的疫情防控网越织越密。
据悉,疫情初期,绢麻社区迅速组建了党员先锋队,社区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一线,实现“社区吹哨,党员报到”。11号大院还设立了“党员先锋示范岗”,带动更多居民群众共同织密筑牢联防联控的战“疫”防线,先后共计96名党员参与了社区防疫工作。
电梯装起来了,老人不再背下楼
对84岁的社区居民文本源来说,“一核三圈六响应”党建引领的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原来居住的老楼加装了电梯。
“我住在11号大院一栋楼的5楼,以前没有加装电梯时,我爬楼都爬不了,只好在附近的小区租了一间电梯房居住。11号大院里老人家很多,没装电梯前,有老人想下楼只好花钱叫人背……”文本源说。
绢麻社区因位于原广州绢麻纺织厂而得名,辖内面积0.9平方公里,主要由商业设施都市广场、高品质住宅小区都市兰亭、老绢麻厂宿舍小区11号大院、城边村自建住宅成龙花园和百兴园等共4大板块组成。社区现有常住人口户人,其中户籍人口为人,流动人口约为人,残疾人86户,低保户4个,社区党委下设11个党支部,现有在册党员名,在职党员名,在册党员平均年龄66岁,年龄最大96岁,具有“三老”和“三多”特点,即党员老、房子老、设施老,老人多、外来人口多、难点多。
作为员村街道“一核三圈六响应”基层治理工作机制的示范点,绢麻社区积极响应群众的急、难、愁、盼,一批民生实事逐一落实。通过议事会议响应机制,如今老旧小区11号大院里,越来越多旧楼装上了电梯。据统计,目前绢麻社区已有6台电梯在社区议事平台和驻点团队的协调推进下投入使用,另有7台电梯处于上级有关部门审批阶段。有了电梯,文本源也退掉了租的电梯房,搬回了原来的家。
事实上,除了加装电梯,绢麻社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极大转变。以11号大院为例,大院内街主干道进行了全面的三线整治,并重新铺设了沥青道路,划分消防通道,同时将11号大院入口两侧彻底打掉重建,设置了无障碍通道。11号大院里还开辟了党员志愿者服务驿站,定期开展各项居民服务,真正为民解困,与民分忧。
“绢麻厂”回来了,居民们有了博物馆
广州绢麻纺织厂承载着绢麻社区共同的回忆,尤其是老绢麻厂宿舍小区11号大院,众多老绢麻人依然住在这里。为此,员村街投入近50万元资金,更新和改造老旧物业,将绢麻社区原本已经废置的11号大院18号平房打造成全新的员村街长者乐园,作为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内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保健、膳食餐饮、日间照料、心理辅导、精神慰藉、文化娱乐、学习培训等服务。
通过现场参观,老人们惊喜地发现,这里不仅设有长者饭堂、老年人日间托老养老室、文化活动室等,还因地制宜,打造了一间独具地方特色的绢麻社区博物馆,再现了广州绢麻纺织厂的辉煌历史。
“这里的老物件都是我们的老职工们捐赠的,这里还摆不完,不少还放在社区里……”绢麻社区博物馆里,年逾八旬的社区老党员、原绢麻厂党委书记崔玉光激动地说,“这里是对我们绢麻厂工作几十年老员工的肯定。”
广州绢麻纺织厂原名广州苎麻纺织厂,是年5月由广东华侨投资公司投资多万元,在广州东郊员村兴建的华侨投资企业,是当时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苎麻纺织厂,也是广东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最高峰时,该厂有名员工,为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崔玉光在这里工作了25年,见证了该厂的辉煌。今年9月25日,天河区首个社区老党员之家在这里成立,他特意从居住地赶回社区参加,他期待老党员之家能凝聚老党员的力量,继续为绢麻社区发展助力。
员村街像绢麻这样的老旧社区还有不少,老人们有用餐需要、基础护理需要、日间托管需要,很多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心理慰藉上也有需要。经过积极探索,员村街引入金鹏社工站,补充专业技能及人员服务,以“长者饭堂”为抓手,推进“医养结合”,打造了一个集智慧大配餐服、智慧医养服务、日间照护、特色养生下午茶、娱乐学习5大贴心服务于一身的智慧型养老生态圈。
通过这些服务,老人们可以享受健康营养又实惠的配餐;白天可以在长者乐园得带医疗保健和康复护理等日间照料;还可以有效利用场地,组织开展健康讲座、生日会、书画歌词学习、节日聚会等各类活动。
生活更便利了,“羊城家政”进驻社区
如今,“一核三圈六响应”党建引领的创新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也逐渐在员村铺开。因应居民们的诉求,员村街道在员村山顶街高标准打造了员村街党群服务中心,越来越多服务融入了社区。
“去年我刚从越秀区搬来这边居住,没想到很快这里就有了党群服务中心,刚好解决了我不少难题。”居民叶先生告诉记者,“比如孩子的托管问题,听说这里将开设4点半课堂,以后我的小孩就可以来这里就近托管了。另外,这里还配备了社区图书馆,不仅空间大,还特别有设计感,让社区更有文化气息了,孩子不上学时也很喜欢来这里看书。”
记者走访发现,这里功能非常齐全,不仅设置了居委会等办事机构,还配置了社工站等服务机构。近期,这里更是打造了“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放心的居家服务。
员村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总面积达多平方米。这里以“一核三圈六响应”基层治理工作机制为抓手,以员村街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及辖内党员服务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组建服务团队6个,提供家政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和特色公益三个服务板块,其中,家政服务包括居家服务、母婴服务、养老服务、医疗护理服务;就业技能培训包括“粤菜师傅”培训、家政从业人员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特色公益服务包括心理辅导、沙盘治疗、志愿服务以及“生命护航”困难居民应急帮扶服务。截至目前,员村街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共服务居民及其家庭个,其中政策适用对象5人,公益资助服务39人,有偿服务对象人;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场,为80名居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机会,招收1名就业困难人员,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同和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天河区还打造了“山海心连之家”品牌,将为毕节籍来穗务工人员提供分片覆盖服务。其中,员村街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融合羊城家政基层服务站,打造员村街“山海心连之家”服务站,服务站点配置一名贵州毕节籍的大学生负责项目运营管理,覆盖范围包括员村街、车陂街、天园街、冼村街和猎德街。
“一核三圈六响应”工作机制已初显成效
员村街分管此项工作的相关领导介绍,员村街“一核三圈六响应”工作机制是由街道党工委为“龙头”统筹协调构建的,以“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引领的,以社区党组织为“战斗堡垒”团结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基层治理工作新机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以扎实开展基层党建为核心,着力构建社区自治圈、民生服务圈、党群共建圈,针对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居民群众有呼必应落实网格平台响应、议事会议响应、职能部门响应、共建单位响应、党群服务响应、代表委员响应六项工作举措,着力推动高校解决基层治理实际问题,实现“有呼必应、有诺必果”。
目前,该机制以绢麻社区、山顶社区为示范点,紧紧围绕“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治理工作格局,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扎实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以及深化民生服务等方面已初显成效。
在总结绢麻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如今,员村街已在14个社区全部试行“一核三圈六响应”基层治理机制。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一核三圈六响应”新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助推基层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员村街道先后获评“东西部扶贫协作先进单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保维稳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禁毒工作全区排名第一,疫情防控工作目前保持了“零确诊、零疑似、零事故”的“三零”目标。
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宣传教育科主任吕国良:
爱心驿站温暖人心
做好社区工作首先要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为社区居民处理好每一件琐碎的小事、急事、难事,是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天河区员村街绢麻社区积极探索构建“一核三圈六响应”基层治理新机制,撬动多方资源,在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民生实事等方面发挥攻坚合力,在解决社区居民实际问题上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增强。
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区城管局作为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模式,与中国石化广州石油分公司和建设银行广州天河支行等企业共建“劳动者港湾”,为环卫工人打造一个温暖的“歇脚地”、“加油站”、“充电桩”和“暖心窝”,使环卫工人口渴时有水喝、脚累时踹口气、天热时避避暑、下雨时遮遮雨。此举是政企携手搭建爱心平台,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爱”美好愿景的起点,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环卫工人,从物质帮扶、精神愉悦、生活解忧等方面为环卫工人提供更多关怀,为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区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石牌街党政办李燕红
社区博物馆留住“绢麻”记忆
员村街绢麻社区探索构建的“一核三圈六响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是广州市委在构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党建工作格局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他们本着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的原则,挖掘自身独有的个性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社区发展方案,以激发社区老党员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为抓手,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在随访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受访者提到绢麻社区博物馆时,他们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他们是如此热爱自己曾经在绢麻厂的工作啊!正是因为这一份热爱,他们在绢麻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总是毫不犹豫地付出自己的力量。员村街绢麻社区得以顺利发展,始终保持着零感染、零疑似、零确诊的战“疫”成绩,离不开绢麻厂的这一群老党员、老员工。期待未来,员村街绢麻社区这一成功范例,能复刻到其他社区,实现有质量的居民自治。
天园街党政办李玉洁
最好的基层服务是服务民生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也是政府必尽之责。提高保障和改善生水平是街道和社区做好服务工作的根本。员村街绢麻社区“一核三圈六呼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是响应基层党建格局要求,顺应民生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能够确切落到实处的惠民机制。
“一核三圈六呼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是丰富基层社区职能内容的一次创新,是社区对居民公共服务的一次大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提升与广大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区居民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员村街联合金鹏、风向标、启智社工中心等社会组织,打造的“民生服务圈”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高质量、人性化的民生服务,满足了社区多样化、多层次的民生需求,实现了社区居民“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服务目标,是真正的便民举措。
便民还需惠民。社区服务不仅要有良好的便民举措,还需优惠的价格、降低的门槛,才能让便民举措真正便民。如果政策上的便民遭遇实施中的不惠民,那么便民政策便会大打折扣。希望街道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