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词人苏轼曾在《和董传离别》中写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中国诗词大会》中,宣称自己是“被董卿邀请来的”7岁神童沈子杨,在现场的答题表现让所有人为之震撼。
沈子杨自我介绍原来,沈子杨是应董卿邀请“10后的选手”来参赛的。为了填补《中国诗词大会》中“10后的空缺”,沈子杨一年背了首诗。
沈子杨在诗词方面有着令常人惊叹的“阅历”。《千字文》、《唐诗鉴赏辞典》等对成年人尚且有难度的书籍,对这个年仅7岁的孩子来说,不在话下。
沈子杨对诗的情结是从小种下的——他从五岁半开始背诵古诗。
在和青年团对诗的环节,沈子杨轻松回答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下联“任尔东西南北风”。诸如此类初中才要求掌握的诗句,沈子杨已经滚瓜烂熟。
沈子杨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诗词的喜爱,离不开父母对孩子学习乐趣的培养。
“玩”着背诵古诗词
沈子杨学习古诗,绝不是“书呆子”式的。他背诵诗歌,靠的是“对诗歌意境的想象与体验”。他自己也在节目中说自己最大的爱好“一个是玩,一个是读古诗词。”
他的一出场便以一句古诗吸引了观众:“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作为自我介绍的引入,诗中描绘的“小儿亡赖”和沈子杨调皮灵动的性格十分贴合。
他还巧妙地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李白的名诗来介绍自己的家乡——处于黄河畔的兰州。可见沈子杨不仅仅记忆诗歌,更对其有内涵的掌握。
连著名主持人董卿都评价沈子杨:“有一点机灵劲儿”。
董卿评价沈子杨沈子杨说,遇到雨天的时候,他会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被午后阳光映照的湖面时,他想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每当傍晚来临,夕阳西下,他就会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把诗歌里所描绘的情景和自己在生活中的观察结合起来,沈子杨做到了真正地感悟古诗词。他从玩中学,在学中玩。
虽然在诗词大会的后期,沈子杨由于对中华诗词的积淀略不够深厚而离场,但是这个机灵的孩子却面向着比诗词大会更加广阔的天地。
沈子杨说:“参加诗词大赛,最高兴的事情之一就是见到了董卿、康震、蒙曼这些老师。”
这样的回答不得不令人钦佩这位小小年纪的诗词神童所拥有的大格局。沈子杨在《中国诗词大会》上的表现让许多观众和网友都对这位“10后小朋友”敬佩有加。
有网友评论:“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网友对沈子杨的评价那么,从7岁诗词神童沈子杨的经历上,父母们能学到什么教育方法呢?
读>背;体验意境>机械记忆
提到沈子杨,许多人会说:“他是神童,没法比。”然而,沈子杨的成功并非无迹可寻。
从沈子杨五岁半开始,他的妈妈为他采用反复重读的方式,加强他对诗词的掌握。因此,沈子杨对诗词的学习,绝不是生搬硬凑,是在书香气息浓厚的家庭教育中耳濡目染的。
正如评委康震评价的:“念的熟了,自然就内化于心了。”
沈子杨答题时十分从容沈子杨的妈妈透露,为《中国诗词大会》准备一年下来,沈子杨背下了大多的诗,但是不会写。
大赛中的答题环节要求选手从打乱的字中选出诗句。妈妈担心沈子杨分不清“红掌拨清波”中的同音字“拨”与“波”,没想到,子杨居然选出来了。
沈子杨通过妈妈平常读的诗,主动地联想与感受诗歌内容与意境,使得他对诗句中每个字眼的理解都准确而透彻——“拨”是诗中鹅的动作,而“波”则表示水波。
在回答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红装素裹”指什么时,沈子杨分享了他的答题思路:
《沁园春·雪》描绘对象是白色的雪,他根据“雪”字判断,排除了错项“红梅与白梅的交相辉映”,选出了正解“红日与白雪的交相辉映”。
《沁园春·雪》从沈子杨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里,应该避免让孩子机械记忆、生搬硬套;应当注重孩子在吸取知识时是否能真正地理解知识。
此外,像沈子杨把诗词运用到描述自己的性格和家乡一样,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孩子学以致用。
功利心理不可取,逆反心理会作怪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避免世俗的功利心态。我身边的许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对孩子有过类似的表达:
“不好好读书考大学,你以后就只能去扫大街,或者当乞丐。”“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你以后更好的生活。”“你看看你,学习不努力,就会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耳熟能详”的“父母式”教育。之所以说是“父母式”教育,是由于这样的父母总是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告诫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纵然这些道理都是父母从“血与泪”的教训中总结出的人生经验,也不应该由如此强硬的方式灌输给孩子。
因为父母居高临下的态度,宣示着自己高孩子一等的话语权。在话语权不平等的情况下,孩子更倾向于拒绝沟通,闭耳不听——俗称“逆反心理”。
其次,父母的功利心理看似是逼孩子走一条笔直的捷径;实则,父母眼界的局限,限制了孩子所有其他的可能性。
沈子杨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开明的。沈子杨的妈妈从孩子小时候就询问子杨的意见,来选择孩子兴趣的发展方向。
母亲对子杨来说,比起一个“指挥者”,更像一个“陪同者”。参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来,而去尽可能忽略做任何事都以“成功”为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反而更容易让孩子达到成功。
沈子杨亲身印证了这一点。
可见对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喜爱何其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尹建莉曾说:“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沈子杨便是这样的孩子,但他绝不会是唯一的一个。
当更多的父母能做到引导孩子先理解再记忆,以及用平等的视角陪伴孩子成长时,更多的孩子也会如沈子杨一样,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