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腊梅花,但是,唐朝到北宋之前的诗词中,写梅花的诗都没有具体分开,而是总称为梅花的。
我们在唐诗中很难找到写腊梅的诗,不管是李白或者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连没有名气的诗人作品都没有。
实际上,腊梅花一直存在在中国的土地上,只是这种花,由于生长在长江中部的山区,野生,灌木,虽然花开在冬天,芬芳可爱,但是由于唐朝和唐朝之前,它的利用价值没有被发掘出来,为很多人所忽视。
在唐朝,此时这种像梅花一样开在冬天的花朵,山野人们因其像梅花,而叫作“黄梅”,仅仅是山民乡人自己的称呼,不见于唐朝的诗词歌赋。
那么为什么这种黄梅花,为什么不被人们重视呢,是因为它是灌木,木材的利用价值不高,果实不适合做食物,所以人工栽种和培植不广泛,且深在山野,在唐朝综合价值没有梅花高。
所以唐诗中的腊梅花,是开在十二月的梅花。此时梅花在仲冬之后,经过冬至太阳的温暖照射,已经花蕾遍枝,次第开放。
梅花的酿花期很长,仲冬就开始出花芽,晚冬腊月是梅花次第开放的时期,所以腊月梅花迎春沐雪,芬芳可爱,被唐朝人称为腊梅,又叫年芳。是迎接过年而盛开的美丽花朵。
唐诗中写腊梅或者提到腊梅的有两首,第一是杜牧作的《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第二首是《奉和仆射相公送东川李支使归使府夏侯相公》
1、《正初奉酬歙州刺史邢群》
唐:杜牧
翠岩千尺倚溪斜,曾得严光作钓家。
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在富春江边苍翠的千尺悬崖上,腊梅倚着绝壁生长着,这里曾经是严光垂钓的地方,延绵群山就像屏障一样,将溪水分成丁字,溪边腊梅本来应该腊月才开放,但是,早在腊月就已经繁花一片。
45岁的杜牧任睦州刺史,好友邢群则任歙州刺史。两个人都是由京官贬谪到边远的地方做地方官吏,难免心情低落,所以这年过年,他写信给在安徽邢群,告诉他自己在浙江睦州的状态
睦州属于江浙一带,靠近富春江,这里的人们有种植果梅的经验,而这里晚开的果梅花,正是当地重要的调味材料。
这是富庶的浙江地区,人们在这里有常年种植果梅的经验。这山区晚开的果梅花,恰恰是重要的调味食材,酸味的主要原材料。
而腊梅正是黄梅花。
2、《奉和仆射相公送东川李支使归使府夏侯相公》
唐·薛逢
寒柳翠添微雨重,腊梅香绽细枝多。
平津万一言卑散,莫忘高松寄女萝。
寒风吹拂,翠柳发芽,微微细雨让天空显得很沉重,腊梅绽放,香气宜人,细小的枝条重重叠叠,缀满花蕾。如果你此去能够飞黄腾达,请别忘记我,你的老友,我还可以为你做事,就像女萝依附苍松一样。
这是腊月送友人回四川的一首应酬诗。
江南属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候温和,虽然晚冬时节,已经有柳树开始发芽,也是梅花开放的好时节。
这是春天即将到来的象征,在这样的时候送别高升的老友,诗人用谦辞来表达友谊长在,希望两人在仕途之间互相给机会的诚恳祝愿。
这里的腊梅,当然是腊月梅花,耐寒的腊月梅花都多重寓意,代表君子,坚韧,相思,友情,也代表得阳光眷顾,最先开花。唐人也常用南枝梅花比喻获得君恩眷顾,被提升,被重用。
到了北宋,写腊梅的诗开始多了起来,几乎很多词人都有与腊梅有关的诗作。
3、《送王公慥判官(年冬)》
北宋:欧阳修
久客倦京国,言归岁已冬。
独过伊水渡,犹听洛城钟。
山色经寒绿,云阴入暮重。
腊梅孤馆路,疲马有谁逢。
客居京城已经太久了,也产生了厌倦之感,独自路过伊水渡,还能听到洛阳的钟声。青山的颜色经过寒冬显得特别翠绿,阴云密布,进入暮冬,云层更显厚重,孤独的驿馆,道路两边开满腊梅,我的马儿也疲倦了,有谁来迎接我呢?
写这首诗的时候,欧阳修已经26岁,可是,连进士都没有中,在汴京北漂,闲暇时候,他在京城附近游玩,在伊水的渡口边彷徨,还能听到洛阳的钟声。
青山翠绿,阴云密布,他的心情也格外沉重,回到驿馆,看到驿馆路边的梅花开了,可是,他并没有欣喜,因为他人疲马乏,却没有人迎接。
很孤独,而驿馆路边的腊梅也是孤独的,没有人欣赏。
腊梅流行到京城是几十年后。因为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稳定,对花草树木的审美空前提高。
无论男女都流行头上戴着时令花草,而梅花也经过不断人工改良,出现了花瓣复瓣,颜色不同的观赏梅花,比如红梅,绿梅,粉梅。但是还是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在欧阳修晚年,山野中的腊梅走进都市。这种花瓣如蜡一样油润,色彩金黄,浓香扑鼻,太适合宋人的品茶喝酒簪花了,它填补了腊月梅花颜色的不同,更给阴霾的天空一抹艳丽的亮色。
正好欧阳修的弟子苏轼48岁那年,东山再起,由江苏常州一年之内平步青云,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苏轼早有文名,朝野震动,酬和无数,其中黄庭坚以气息相近,和他成为诗友。
此时黄梅花在京城流行,两位文豪,就将黄梅命名为蜡梅,“香气似梅,类女红捻蜡所成,因谓蜡梅”。两位高官文豪加持,蜡梅花代替黄梅,流行文坛。
4、《从张仲谋乞蜡梅(年)》
北宋:黄庭坚
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
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听说你的寺庙后面野梅花开了,那种梅花的色彩就像用香甜的蜂蜜染成的一样,而且,这是宫廷里最正宗的黄色。
我并不是要你送几枝给我遮挡我的老眼,而是想种植蜡梅,让腊梅花开在池塘边,将春色带到池塘边来。
这里可以看到以黄庭坚为代表,从欣赏折枝黄梅花开始庭院培植蜡梅,而诗中的腊梅还用的是“蜡梅”。
5、《蜡梅一首赠赵景贶》
北宋·苏轼
“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
寒冬腊月,天公在枝头用酥酪点染出朵朵梅花,这里的腊梅都是有禅意的,蜜蜂采花蜜,用来做出黄蜡,然后,让能工巧匠取出这些蜜蜡挂在枝头,做成金黄的梅花。
在黄庭坚苏轼年代,对于蜡梅花的最初定义并不是腊月开花,是像蜡一样黄色的花,而且京师广泛流行戴蜡梅和梅花同艳,时间久了,蜡梅就称作腊梅。
而且这里还有梅花和腊梅开花的一个时间错落。
山梅花和果梅花,通常开得早,往往仲冬就开放,但是城市里的人看见的少,而人工培育的观赏梅花,往往会在年关甚至年后是盛花期,正好留下腊月的空挡。
蜡梅花在宋朝的京城独逞其艳,风头盖过梅花,所以民间腊蜡不分,黄梅花就叫做腊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