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穿着绿衣出现在黄昏西湖边的女子

治疗头部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7057267.html

在《红梅记》这个传奇故事里,有两条爱情线:

一条爱情线,是“人鬼”模式的爱情线,即李慧娘和书生裴禹的爱情线。

李慧娘因为看到书生裴禹在西湖行舟,为他翩翩风采吸引,称赞他一句,结果被杀。死后的李慧娘化身为鬼魂,与裴禹幽会,并救走裴禹。最后协助他和所爱的人成就婚姻。

另一条爱情线,是现实模式的爱情线,即书生裴禹和卢家昭容的爱情线。

裴禹对卢昭容有情,卢昭容被贾似道强迫为妾,裴禹挺身而出去拒婚,在贾似道败落之后,两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同一部戏剧里,出现两条爱情线,显得比较杂乱,也削弱了主要人物的爱情力量。

建国初,这部戏被发掘出来,由著名剧作家孟超执笔改编,将后面一条爱情线减去,改为李慧娘和书生裴禹的一条爱情线。

李慧娘化为鬼魂,拯救了被贾似道想要杀害的裴禹,最后焚烧了关闭裴禹的“半闲堂”。

在一缕青烟中,裴禹追思李慧娘,全剧终。

这部戏在当时演出之后,轰动很大,反响也很好。但是很不幸,在那个特殊时代,遭遇了政治上的波澜,卷入了“阴谋论”。

《李慧娘》一度被当作“毒草”,编剧孟超也因此成为“叛徒”,受到不公平待遇和劳动改造的命运,最后含恨离世。

后来平反后,这部戏重新走上舞台,很受观众欢迎。年还拍成了电影,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从传统文化观念里走出来的观众,看到最后一把火烧了贾似道的屋子,虽然可以痛快解恨,但是看到裴禹只能以一缕青烟来祭祀怀念李慧娘,总归也是感到遗憾。

因为我们默认的,是“大团圆”的爱情结局。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结局,自然会感觉“意犹未尽”。

我们已经知道:周朝俊是按照“情学”逻辑,来创作这部《红梅记》的。

那么,《红梅记》是怎样来表达他的“情学”观念呢?

周朝俊自己有句话:“一身虽死,此情不泯。”

身份卑微的李慧娘,因为称赞书生裴禹而死。这是“一身虽死”;死后她的真情不灭,魂魄挣脱出来,大胆去寻求生前的所爱,并和他幽会。这是“此情不泯”。

李慧娘这个形象虽然不同于杜丽娘,但是表达的哲学是一样的:

爱情可以“跨越生死”,这和汤显祖“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哲学,是一样的。

从这个意义上,两部昆曲传奇,其实是“姊妹篇”。

跟汤显祖一样,周朝俊想要表达这个主题,他也要在古代的幽冥神鬼小说中,寻找故事线索。

瞿佑《剪灯夜话》里的《绿衣人传》,给了他创作的题材和灵感。

《绿衣人传》故事:

天水有位书生名叫赵源,元仁宗延祐年间,游学到钱塘,住在西湖葛岭之上,他所住地方的旁边,就是南宋末年贾似道居住的宅院。赵源天天晚上看到一位绿衣女子经过,姿色过人,两人有意幽会。

后来绿衣女子告诉他真相:女子原本是贾似道府中的侍女,擅长弈棋,赵源是贾似道府中负责煎茶的苍头,美姿容,两人有情,被贾似道发现,一起赐死于西湖断桥之下。赵源得以再世为人,女子却还在鬼箓,所以来和赵源幽会。

女子三年后卧病不起,与赵源诀别说:“过去我们有一念之情,却遭祸患死去,然而海枯石烂,此恨难消,地老天荒,此情不泯!幸好能够续前生之好,志愿已足,毋以为念!”然后死去。

在这则《绿衣人传》故事里,再度提到了贾似道暴虐杀人之事。

绿衣女子能说出很多贾似道所作的暴虐之事,其中就有“某姬”事:

“一日倚楼闲望,诸姬皆侍,适二人乌巾素服,乘小舟由湖登岸。一姬曰:“美哉,二少年!”秋壑(贾似道)曰:“汝愿事之耶?当令纳聘。”姬笑而无言。逾时,令人捧一盒,呼诸姬至前曰:“适为某姬纳聘。”启视之,则姬之首也,诸姬皆战栗而退。”

瞿佑是元末明初时候的文学家。我们看到这个故事表达的“地老天荒,此情不泯”的观念,正符合明朝中后期汤显祖们的“情学”理念。瞿佑生活的时代,“程朱理学”还没有来得及张开“吞噬众生人欲”的毒牙。在那个时代,情感还被视为正常。

 而这种理念,正符合着周朝俊的“至情”理念。

他将两个故事融合了一下。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诗经文化乐府文化唐风宋韵盛世元音道德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98篇原创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