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信韧性植物群落和雨水园

白癜风可以抹药吗 http://m.39.net/news/a_9277094.html
                            

原创菠萝是个硬猫獾声

两本书和一个大热干旱的夏季,给我早秋花园补种的方向。

《后荒野世界的植物种植——为韧性景观设计植物群落》和《雨水园》虽然各有侧重,本质上很相似。它们都提倡让花园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雨水多寡、酷热严寒,都可以通过种植来应对。

思路是尽可能在一块土地上形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允许它的变化发生,但要杜绝土壤的裸露。健康的植物群落,首先各种植物必须能协调生长,都适应这个环境,比如喜荫的植物就不要和喜阳的植物种在一处。

“合适的位置种合适的植物”,贝丝查特(BethChatto)的忠告大家都很明白。还未深入人心的是:地上和地下部分都要充盈。即,种植区的地面全部被植物覆盖,地下植物的根系错综交织,所有的生态位都被占据。地上地下的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植物。

地被层具有最高的生态价值,却最被人忽略。我也忽略了,宿根花园看上去郁郁葱葱,但如果我蹲下,察看地面,会发现植物的“脚”与“脚”之间仍然有大片的空白。它们被我用一年两次的堆肥覆盖着以防止杂草。

看上去很丰满的地上部分,植物的“脚”与“脚”之间却有很多空隙

《韧性景观》的作者们说,这样不行。因为紧密覆盖着地面的地被层,拥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作用。

1)它们的根系可以打破土壤板结,丰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并随着冷热、干湿、根系的枯萎和生长交替来修复土壤。根系越多,土壤恢复得越快,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也越好。

2)裸露的土壤会向大气中释放碳,被植物覆盖的土壤则能把碳吸收回土内。

3)密布的根系(尤其是深根性植物)有利于雨水渗透,有效减少暴雨时的地表径流,让雨水储存在土壤中;地上部分降低水分蒸发,减少灌溉的需求。

4)选择较高污染吸收量的植物能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净化土壤,过滤受污染的水。

5)丰富的地被植物比单一的种植更具生态多样性,对物种多样性很重要。

具体操作时,不是通过将植物挤着种来增加种植密度,而应将植物组合布置在竖向分层中,使植物在不同的空间生长,来组成韧性群落。

传统的花园,不管哪种风格,都不太重视地被植物。地被植物不起眼,有些过了春天就消失了;有些又太强势,一不小心就爬满所有地面。何况,乔木、灌木、多年生及一年生植物和球根已足够组成一个花园。

比如日式花园就很少使用地被植物,用砾石或苔藓覆盖地面是常见的做法。高度抽象的设计,形成植物犹如海上升明月一般的出世之感,凸显植物各自的姿态,是日式花园美学的重点。它仿佛告诉游客,我虽然模拟自然,但绝非自然的产物。就像梦境之于现实。

我不想把环境友好置于花园美学之上,也不全是因为这个夏天浇了太多的水,才决定向韧性植物群落的方向改变。如果多浇水能够解决问题,让植物更好地度过夏天,我也能接受。但缺水并不是导致折损很多植物的原因。平均两天一次的浇灌频率并不低,但很多植物还是死了。

花园有很多树,相对来说地表温度已经比别处稍低,湿度较高。问题在于仍旧有不少裸露的土壤,导致土壤温度过高,水分蒸发太快。半地下的日式坪庭还有另一个问题:建造时做了旱溪,两侧地势堆高,用苔藓覆盖。几年过去了,苔藓季节性地生长。一年里的很多时候苔藓消失,土面裸露出来。在雨水的冲刷下土壤下沉,水土逐渐流失。

坪庭花园的下面是地库,相当于屋顶花园,最高处的土层也不超过25厘米。如果土层继续下降,植物将更容易被干旱打败。

解决办法就是用地被植物种满所有的空隙,让植物来存水造土。

选择植物的时候,首先还是要遵循设计时的美感。需要大量补种的区域,原型都树林下的环境。冠盖不算浓密的中小乔木下,稀疏点缀着小灌木。空地上生长着更低矮的地被层,三者共同形成我最喜欢的视野通透、光线千变万化的树林景观。

林下宿根花园的改动最大。原有的三棵树——红梅、枫树和木槿保留,树下密植的绣球绝大多数被移除。移除之后,树木的形态显露。有了年头的树干给人鲜明的场景感,视线也变得通透。

新种及别处移栽过来的植物有:茶花、山杜鹃、金毛狗脊蕨、蹄盖鳞毛蕨、贯众蕨、紫萁蕨、玉竹、万寿竹、铁筷子、淫羊藿、石菖蒲、白芨、虎耳草。夏季地面部分枯萎的聚合草,幸存的也重新开始生长。

向阳的宿根花园,在呈拱形开张的宿根植物根部空地,补种虎耳草、石菖蒲和淫羊藿来填满。阳光能直射到的一小块地,原本种满铁筷子,现已全部牺牲。补种了耐旱耐热,也能忍受半荫的火焰一支黄、林地鼠尾草“卡拉多纳”、草原鼠尾草“芭蕾粉”、鼠尾草“阿曼特”、细茎针茅、忘都菊、芳香万寿菊、紫菀、白菀。观花蓼、蔓锦葵、匍匐福禄考作为地被覆盖剩下的土面。还埋了贝母和林下百合的球根。

楼下的日式坪庭经过一个夏天,大部分苔藓消失了,有很多裸露的地面。飞来孢子生出来的井栏边蕨(凤尾蕨属)已经自播出好多棵。因为希望它们继续扩张,形成自然的群落,所以在那个区域只种了几棵小小的江南星蕨、石菖蒲和鳞毛蕨。

另一侧的大枫树下,种了更多的石菖蒲、鳞毛蕨、贯众蕨。初夏时移栽过去的一丛虎耳草已经开始扩张。分株很容易,扯了几颗分散到各处,希望很快可以爬满地面。

最后说一下土壤。花园的土是开发商留下来的,坚硬无比,垃圾很多。过去的几年,每年冬夏各一次厚厚地用自制堆肥和牛粪覆盖,改良至现在大部分区域可以一铲子轻松掘起的程度。

接下来会将覆盖的频率减少到一年一次,因为过于肥沃的土壤也会有问题。它会缩短有些宿根植物的寿命,让植物像营养过剩的动物又肥又软,缺乏对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如果土壤的养分超过植物的摄取所需,过剩的含量还会随雨水流失,污染水源。

植物群落一旦建成,随着植物残渣不断被微生物分解,必要的养分将回归土壤。要做的仅仅是不要干扰这个过程,让自然做功。健康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循环无可替代。每年一次把从土壤中收集的植物残渣做成的堆肥归还土壤,就够了。

我对改造的结果还挺满意的。它没有偏离我的想象,变成很多生态修复项目做出来的“荒地”效果。它依然是一个花园,符合自然主义种植的初衷。有大树枝干构成的森林感,开花的灌木点缀,树下随风而动的细腻植被。

希望接下来能做到尽量少的灌溉和打扰。我会减少踩进去的次数,让板结的土壤随着真菌、动物和根系的共同生长重新疏松保水起来。

顺便,把洗手池改造的种植箱也种满了各种小型蕨类。一样的道理,让地上和地下的每一寸空间都种满植物。开挖的时候发现,缺乏植物的部分土壤已经硬邦邦了。

果然,植物的事情还是要靠植物自己来解决。

以及,虽然我很想把每块裸露的土壤都种上植物,园丁总归搞不过猫。白兰花树的大花盆里,常年有猫在睡觉。你叫它起来,要浇水了,它瞟你一眼,用力推屁股才肯下去。怎么办呢,只能由它去。这时土壤压实板结什么都不重要了,谁舍得动猫钟爱的睡觉地。

原标题:《花信|韧性植物群落和雨水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