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融媒体
-08-:58北京人民科技账号◎撰文吴国祥陈荣军王火红哈苏
古代绘画史上,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分别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唐代韩滉《五牛图》、唐代张萱和周昉《唐宫仕女图》(一组五幅)、五代十国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包括人物、动物、山水等,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丰碑,用色彩记录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此次“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嘉兴特展中,展出了其中的多幅作品,本期“艺术版”择其部分刊登,以飨读者。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壬寅虎年的央视春晚,“只此青绿”惊艳观众,这部取材《千里江山图》的舞台诗剧,以另一种形式让国人领略到传世名画的魅力。
《千里江山图》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是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18岁时所作,亦是其唯一传世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希孟是谁?他是神秘的天才少年,真实存在,正史中却罕有记载。
后世之人只能根据《千里江山图》卷后蔡京题跋获悉,“希孟年十八,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随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
希孟十二岁进入画学,被召入禁中文书库(管理档案的机构),多次将画作敬献徽宗,“未甚工”,但徽宗觉得他“可教”,便亲授其笔墨技法,不到半年,便画出大宋的千里江山。
希孟姓王的说法,来自明末清初鉴藏家梁清标和宋荦,宋荦曾在《论画绝句》说: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不管如何,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壮阔雄浑又细腻精到的青绿山水巨制杰作。
王希孟以长卷形式,在画面布局中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以远距离广角取景法和多点透视法、俯视透视法,以“咫尺有千里之远”,使画面境界显得遥远又波澜壮阔,正如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所说,“将华夏山河的宏伟囊括于画卷中,以巅峰水准的艺术作品诉说了对宏伟壮丽家国天下的情怀与眷恋”。
这是幅既写实又富理想的山水画,王希孟全面继承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栩栩如生,充满青春朝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希孟大量使用在当时贵若黄金的矿物质颜色。如由孔雀石和青晶石、蓝铜矿等矿物质磨制的石青、石绿等颜色,以花青、藤黄等植物颜色和车磲磨制的白色颜料,现在欣赏作品依然可以见到闪着细腻光泽而千年不褪的艳丽色彩。
王希孟在《千里江山图》后行踪成谜。宋荦称王希孟“未几死,年二十余”,清善本《北宋名画臻录》则说,他因对时势多谏言,但没有结果,“奋而成画,曰《千里饿殍图》”触怒徽宗,被赐死,“死时年不足二十”。
天才年少夭折,令人惋惜。《北宋名画臻录》提供了另一个浪漫说法,希孟死前,恳求再看一眼《千里江山图》,徽宗同意了,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希孟消失了,有人说徽宗惜才,偷偷放了他,也有人说他遁入《千里江山图》,永远活在画中。
陈丹青说:“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这个少年仿佛就是为了《千里江山图》而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悄然离去,留下后人对他的唏嘘留恋。”
《千里江山图》被徽宗赐予蔡京,南宋时入内府,元大德年间为山西和尚李溥光藏,清初为梁清标所得,乾隆年间,收入内府,清末被溥仪从宫中带出,后由天津靳蕴清转北京故宫博物院。
近一百年来,《千里江山图》只展览两次。最近一次是年,万人空巷。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绢本设色长卷,张择端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以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是其繁荣的见证,城市经济的写照。
从作品处理手法看,有界画的影子,又不同于一般的界画。从内容看,属于风俗画,有其特点,但又不局限于风俗画,内容丰富,元素繁多,具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见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画面组织、控制能力。
千余年来,《清明上河图》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有人统计,现存有30多本。学界普遍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为张择端真迹。
《清明上河图》完成后收入御府,靖康之变后被金人掳走,元代入秘府,后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后经明代徐溥、陆完、严嵩、严世蕃父子收藏,严嵩家败入宫廷,又辗转归藏冯保,清代入内府,并著录《石渠宝笈三编》。清亡后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溥仪以赏赐溥杰为名,偷运出宫,辗转到伪满皇宫,二战后期,皇宫失火,大批珍贵文物流散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后经张克威收集,存放于东北博物馆,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的绘画,学界普遍认为,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张择端以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以及途中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他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也或者,这并不是张择端的有意设计,只是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争议由来已久,学界有多种观点:一是清明节、一是清明坊、一是清明盛世,而“上河”也有争议,有说是河的上游,也有说是上坟之意,学界各有论据。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隐藏了千年的小秘密,诸位观众不妨试试从你自己的角度来作出你自己的判断。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他是“元四家”之首,山水画法承前启后,其画作《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
这就是黄公望(-),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给浙江温州平阳黄氏,改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亦号大痴,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
黄公望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独创浅绛山水画法,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
明清画人大力推崇,和王蒙、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为黄公望晚年定居浙江富阳时所作。
该画采用由近及远的阔远方式,描写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山水布置疏密得当,空间过渡自然分明。
画中山峦连绵起伏、群峰竞秀,山间点缀村舍、茅亭、溪涧,江边平沙落雁,水中渔舟垂钓,一派淡雅和谐。山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山石勾皴墨色几近透明,远山及江边沙渍、波影用墨稍深,点苔、点叶则用浓墨渲染。整个画卷尽现林峦浑秀、草木华滋的江南山水,充满悠游林泉、萧散淡泊的隐者诗意。
《富春山居图》开创中国山水画新风格,后世评价极高。
沈周题跋:“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
董其昌题跋:“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富春山居图》被黄公望赠于全真教同门师弟无用师,后历经明代沈周、安绍芳、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等大家收藏,清顺治年间,吴正志之孙吴洪裕临死之际欲将《富春山居图》“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从火中救出。
此后,《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半段为“剩山图”,后半段为“无用师卷”。
“剩山图”几经辗转,抗战时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后被其捐赠给国家,年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无用师卷”几经易手,被乾隆皇帝所得,藏于乾清宫,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成为海峡两岸一大文化盛事。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
他出身贫寒,初为漆工,寄寓项家,追摹古法,擅画人物,尤工仕女。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既工设色,又擅水墨、白描,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为“明四家”。
根据目前的统计,项元汴天籁阁收藏仇英的画作近五十幅。
项元汴收藏名画时,用独特的方式给藏品编号,有时还要记上入藏时的价格,在仇英的众多画作中,这件《汉宫春晓图》标注价格最高,引人注目。
画作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相互穿插,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美女群像外,又融入明代人物画常见的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艺文休闲活动。画中女子造型多为削肩玲珑身材,身着窄袖上衣,裙束几于胸前,裙带纤长,直追南宋仕女画的风采,是熔古铸今的佳作。
人物画起源较早,随着山水画成为文人画的主要艺术形式,人物画渐渐退出舞台中心。
明谢肇淛《五杂俎》中说:“宦官妇女,每见人画,辄问甚么故事。谈者往往笑之。不知唐以前,名画未有无故事者。盖有故事,便须立意结构,事事考订,人物衣冠制度、宫室规模大略、城郭山川、形势向背,皆不得草草下笔。”
《汉宫春晓图》在开端部分,是晨雾弥漫,从宫门跨入,就是一系列的室内与户外活动,画卷的中段,有一位画师,正在为端坐的美人画像。不由令人想起西汉元帝年间“昭君出塞”的故事:公元前33年汉朝与匈奴和亲,宫女王昭君出塞。《后汉书》说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不衰,后人更是多有推衍。到元杂剧《汉宫秋》中,故事基本定型:汉元帝命画师毛延寿挑选宫女,王昭君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而被画丑状,后来,元帝发现昭君容貌并非图画所状,甚为不悦。最终,昭君出塞和亲后,元帝斩杀毛延寿。画题作《汉宫春晓》,不能不让人有这样的联想。
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写道: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诗画同观,感慨系之,画作意韵更加幽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无声诗史》称仇英的画“秀雅纤丽,毫素之工,侔于叶玉”,俞剑华认为他“所写士女、鸟兽、台观、旗辇、军杖、城郭、桥梁之类,皆追摹古法,参用心裁,精丽艳逸,工整巧赡。实足以睥睨百代,而为明朝人物画之代表作家”。
※参考资料
盛世修典——数字绘画大系
《国家宝藏·第一季》丁蕾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项元汴书画典籍收藏研究》沈红梅
《中国绘画史》俞剑华
《黄公望与研究》张希清、赵一新、徐文光
《富春山居图:合璧图卷》杨东胜
《从〈富春山居图〉中探析黄公望绘画的艺术形式》李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