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短散文青粽有水香外二篇刘峰

《武汉文学》

青粽有水香(外二篇)

文/刘峰(湖北)

进入农历五月,端午节将至,这是一个媲美春节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相比,我更喜爱它特有的天然清香,还有炊烟里的诱人味道。

过此节,最好在乡间!

一到夏天,外婆村庄的草木就葳蕤了起来,目之所极,苍苍翠翠,郁郁青青,绿意逼人。村边的湖水,在春时还是白亮亮的,可眼下,湖里的水植物发疯似地成长,染绿了湖水,也染绿了乡民们的眼睛,引来无数的水鸟筑巢,发出悦耳的欢啼。

外婆的木屋也被一丛丛芦荻苦竹包围,临近端午,她从墙上取下一柄镰,喊上我,然而一起走向水埠头,于柳荫深处解开一尾船,用篙拨开一条长满青浮萍、绿菱角的水路,去湖里收割粽叶蒲草,以包裹粽子。

湖水,简直是一个天然氧吧,仿佛连吸入胸腔的空气也是绿的,真舒服!水藻有清洁作用,使湖水纯净透明,干净得一眼能看见湖底,有一种山泉所没有的清香。粽叶,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没有一丝污染,又青又肥,还沾着昨夜的露珠,晨风拂来,叶儿宛如宽长的绿掌,频频向我们招手呢!

“外婆,看!那儿好大一丛,比海带还宽长。”我一眼瞥见不远处的那一丛粽叶,估计,一片叶子包一个粽子足够。

外婆依我意见,笑着撑了一篙,刚划了丈远,我又喊:“这一丛更肥,干脆先割这里吧。”外婆笑得两眼弯弯,腰也弯弯:“你呀,一山望着一山高,像猴子下山掰苞谷似的。”她一边说,一边开始行动,唰唰唰,割粽叶的声音清脆多汁,真好听!

——老粽叶,浓绿、厚实、芳醇;嫩粽叶,青翠、柔嫩、清香。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味。外婆为了照顾一家人的味口,各割取了两捆。

割完了粽叶,外婆又去刈蒲草。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有云:“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蒲有韧性,用它串缀粽子再好不过了。更何况,粽叶色泽青绿,蒲草略带紫红,两相搭配,妙趣横生,十分养眼。

兴尽且回舟,抬首,只见红似鸭蛋黄的旭日升起,晨雾还未散去,缥缈在一丛丛水植物间,让这片湖宛若仙境,让人感觉水乡生活真爽!

归来,开始包粽子。昨夜,外婆已将江米用井水浸泡,稍作滤干,像一堆亮晶晶的嫩雪。她又从枣木箱里取出一束珍藏多年的五彩丝线,以作捆扎之用。接下来,一家人将粽叶蒲草洗净,各掬一把江米,开始了捋叶、折斗、灌米、压角、捆线、扎草……不一会儿,一座座小小的“绿峦”“青山”拔地而起,只见一枚枚粽子有棱有角,紧实有致,玲珑娟秀,娇俏可爱。将它们悬于屋檐,俨如一串串风铃,又恰似一串串香囊。

煮粽,一开始宜大火,舀上一大锅冷水,将粽子抛入,盖锅点火。不一会儿,锅里的咕嘟咕嘟声响起,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诱人的香气,随着氤氲的水汽、袅袅的炊烟,萦绕整个屋子,让人直流口水。

“别慌,煮熟的粽子不会跑,稍忍一下,马上好。”外婆在一旁安慰。大约过了半小时,揭开锅盖一瞧,只见一锅白水变成了绿汤,一枚枚粽子膨胀了起来,饱满、坚挺、瓷实。接下来,再添水,改为小火,再煮一会儿,才触摸到了粽子的糯软,终于可以食用了。

轻轻地,剥去小小的青衣绿裳,只见粽叶的青绿已将江米浸染,由浅入深,直透表里,如碧玉,似青瓷。我最爱清水粽,取一碟白砂糖,慢慢蘸着吃,像个小神仙。咬一口,顿觉颊齿留香,起初,只有粽叶蒲草的清香,渐渐地,尝到了湖中植物的香气,慢慢地,又品到了水香……

这水香,一年一年,被外婆裹在粽叶蒲草里,浸透在粒粒江米中,从此难忘!随着时光流逝,这香味,随我去了远方,成了一种乡愁。

如今,外婆的木屋早已不在了,那一尾木船也消失不见,眼下端午将至,那湖中的粽叶蒲草又该郁郁苍苍一片了吧?!

端午赛龙舟

日历翻飞,恍惚之间,端午悄至,又到了赛龙舟的日子。此时的故里溪边,黄灿灿的麦田收割殆尽,当水底的倒影消失,溪水只剩下一色的碧蓝。在雨水的作用下,溪流变宽了,日头一出来,水烟溶溶,呈现出于这个时节特有的潮润氛围。

割箬叶,包粽子;悬艾草,避邪气;饮雄黄,赛龙舟。还未到端午,溪上的艾草,溪中的箬叶,早已被人割取,净净光光,正好赛龙舟。清粼粼的溪水,倒映着隐隐山峦,倒映着金红的龙舟,倒映青色的天空,非常好看。

龙舟,平时不用,被人们虔诚地安置在离水码头不远的一处崖洞,传言里面曾修行过一条真龙,后来在一个电闪雷鸣之夜飞天而去。一般情况下,大人们不让小孩子进去玩。有好几回,我和小伙伴们出于好奇,趁大人们外出干活,偷偷溜了进去,只见里面草色萋萋,寂寂无声,十数条龙舟并卧在一起,宛如一群沉睡的蛟龙,令人又爱又怕。

临近端午,一条条龙舟在鞭炮齐鸣声中,被“请”了出来,一一摆在码头上,让漆匠重新上漆。到了端午这一天,在锣鼓喧天声中,人们又无比虔诚地将龙舟“送”下水,波平如镜里,只见一条条龙舟,龙头翘起,鳞甲金黄,活灵活现,光彩耀人,仿佛随时准备破浪前行、乘风腾起。

赛舟前夕,有一个水上操练的过程。比赛的选手,自小在水乡长大,皆是水上飞舟的好手。濛濛烟雨中,月明清风下,一个个拨动着木桨,发出好听的“哗许,哗许——”的声音,搅得溪里的鱼儿不时跃起,搅得水底的藻荇弥散出特有的清香,搅得水码头浣衣的一群女子出神凝眸。鼓点,咚咚作响,贴了水面,随着风儿,飘得很远、很远,撩拨着人们的心弦,计数着端午到来的日子,来一场节日的狂欢。

赛龙舟,赛的是一种精、气、神。在故乡,关于屈原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据传,这位伟人投水身亡之日,正值五月初五,人们看见一条金红的大鲤鱼驮着他的躯体在前方游,于是驾舟竞相前往追寻。一年一年,年年如此,只要到了这个日子,人们就开始赛龙舟,渐渐演变成为一种风俗,成了一种爱国精神的传承。

比赛那天,清溪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个个选手,摩拳擦掌,手持木桨,坐于船侧,血脉偾张,随时准备依令而行,一舟当先。鼓手身处龙首,手操鼓槌,双目灼亮,威风凛凛,一副一鼓作气、秒杀对手的架势;再看舟尾的舵手,持一长篙傲然挺立,有一种执掌乾坤、不胜不休的气概。

随着发令枪“砰”的一声响起,一时间,鼓声大振,众桨齐划,群舟迸发,劈波斩浪,一个个选手咬紧牙关,眼睛里喷出了火,鼓凸的肌健如铁。

“赢在起跑,加快频率,大家使劲。”“稳住稳住,保持频率,不要减速。”“冲刺开始,一起发力,直达终点。”鼓手指挥若定,将赛程分作“三段式”,以鼓点提醒;舵手使出浑身解数,一柄篙如同支点,驭揽全局。此时,两岸的加油声,排山倒海,震耳欲聋,简直掀翻了天。那激起了浪花,飞珠溅沫,让一条条飞舟,状若蛟龙出水,势比倒海翻江。

划龙舟,讲究的是一种节奏,一种速度,一种韧性。“唷嗬,唷嗬——”,一队队选手,抑扬顿挫地吼起了号子,木桨,闪着水光,起起落落,整齐划一,远远看去,仿佛龙舟长了十八双翅膀,贴水飞翔,迅疾似箭,于碧水蓝天之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此时,我不禁试问:倘若屈原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景象,想象人们一年一年举办追寻自己的古老仪式,见证一代一代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无限景仰,会不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从而仰天发出更多的感叹,写出更多传世妙章呢?!

心醉杨梅红

梅雨时节,淡烟轻笼,细雨微润,故园西涧,一树树杨梅又红了,数不清的红果儿,闪现在浓得化不开的翠绿里,惊艳了这个初夏。

西涧,是村西的一道野水,终年流水潺潺。一入夏天,涧变宽了,水声愈响,击在石畔,飞珠溅玉,有金玉之音。此时节,这里的石头、碧草、绿树、黛瓦、粉墙、苔痕,因烟雨迷离,皆湿漉漉的。连鸟鸣,也是水嫩嫩的。

杨梅,就生在这般的环境里。它所结的果实,自然柔嫩多汁。

总在“豆蔻梢头二月初”,杨梅树冒出了嫩芽,不久,叶儿青青,孕育出一簇簇淡红的花蕾,仿佛一夜之间,杨梅花怒放开来,稚绿娇红,映在涧水,明丽似霞,人行涧上,犹如走在木棉道,满目灿然,让人流连忘返。

渐渐地,花谢了,有的被流水带走,剩下的,点点染红了岸畔。不知不觉,红花落尽,树枝上挂起了一串串青果,玲珑剔透,娇俏可爱。与其它果子不同,它们的表皮生满了青嫩的刺儿,宛若初生的刺猥。人行树下,抬首翘望,绿荫覆地,人面俱绿。很想摘下来尝一尝,又担心酸掉牙。于是开始了盼望,巴不得果子早点成熟。

随着季节走深,青果开始染上了一层淡红,宛如少女的双腮飞上了一抹红晕,浅浅的,一副不胜凉风的娇羞;不知不觉,这浅浅的红慢慢变深了,仿佛戏台上的青衣两颊的胭脂;到了果子快熟的时节,宛如贵妃醉酒似的,呈现出娇艳的酡红,令人怎么看也看不够,在眼中幻化出万种风情。

待到端午时节,这果子颜色继续变深,先由嫩红,变为嫣红,化为赤红,转向紫红,再为乌红,定格黑红。一嘟噜一嘟噜的,像红宝石,似赤玛瑙,若小灯笼。此时,那果皮上的刺儿,变为平软,触在舌尖,有一种微微的酥麻,别样的感觉,令人难忘。

熟透的杨梅果,香气撩人,由酸变甜,轻啖一口,破裂之处,露出鲜红的果肉,倘若不小心,溢出的汁水,染在衣袖,淡淡染痕,宛如水墨。那蜜样的甜里,略含一丝酸意,令人回味无穷,真不负“杨梅赛荔枝”的美名。难怪乎,宋代诗人方岳在《咏杨梅诗》中写道:“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干脆信马由缰吧,让自己陷入美味的沼泽中,哪怕牙齿被酸意俘虏,咬不动嫩豆腐。

因杨梅天生娇贵,时间一久,容易变质,为让美味长留,每一年端午,心灵手巧的母亲,会制作几罐蜜饯,酿造几坛美酒。杨梅蜜饯做法不难,将果子用沸水过一遍,加入冰糖慢慢熬,待果子水分流失,熄火取出,晾晒干透,撒上砂糖,装罐贮藏,随食随取。那些年,这几罐蜜饯成了一家人最棒的零食。

酿制杨梅酒,母亲依旧沿用那几只青花老坛。当启开它们,犹可闻见旧年的酒香。观看母亲酿酒,简直成了一种享受。一层杨梅,一层冰糖,红如梅,白似雪,层层交叠,十分养眼。当叠加过半,倒入白酒,密封坛盖,将嬗变留与时间。当然,为了照顾我,不致于饮醉,母亲会以米酒作原料,专门酿制一坛。

《本草纲目》云:“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愦恶气。”三伏天气,溽热难挡,夏夜纳凉,母亲会捧出杨梅蜜饯、清酒,让大家解暑。蜜饯嚼在嘴里,薄荷般清凉,比之新鲜杨梅,更加酸甜可口,令人回味不已。

渴了,饮一碗杨梅米酒,水银般的月光下,只见酒液呈葡萄酒般绛红透明,小抿一口,一瞬间,美酒的甘洌清香在舌尖弥漫开来,让人从中品味出远去的梅雨季节,联想到了青草的芳香、树叶的浓翠、烟雨的迷离、涧水的清凉……

环顾周遭,家家户户,蜜饯飘香,对酒叙怀。再望西涧,星空灿烂,流萤梳织于岸草间,一株株杨梅树,犹如仙子沐浴在月色里,朦胧而缥缈。此时此刻,我不免产生一种幻觉:这些树儿,莫非山涧中的精灵幻化出来的罢?!

作者简介

刘峰:男,七十年代生人,笔名颜紫、宇原。湖北作协会员。忙时从事教学,闲暇伏案捉笔,昼对红尘万丈,夜伴皎月一轮,读妙章解忧,写文字清浊。作品先后刊登《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长江文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松江报》《中国民族报》等报刊,发表累计80万字。

??《武汉文学》团队

主办:武汉散文学会

编辑:《武汉文学》编辑部

主编:任 蒙

副主编:李云峰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任 蒙 刘保昌

刘爱平李云峰

余坦坦谭岩

熊源

编辑部主任:吴基军

外联部主任:宋国庆

文宣部主任:杨泽文汪明

刊名题字:任 蒙

投稿邮箱

wuhanwenxue

sina.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