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巨勇(湖北)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此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傲雪独立,铮铮铁骨,是不少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最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在中国浩瀚的唐诗宋词里,有许多有关梅花的诗篇飘香其间。诗人以梅为骨,以诗为心,或抒情或感叹,朵朵梅韵穿越沧桑岁月的洗礼,成为历经千载传诵的绝唱。
梅花的美,在于凌寒脱俗的本性。“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代诗人王冕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
梅花的美,在于未动意先香。宋代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如此诠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超越了生命的花季,梅属于冬天,却用火的青春与生命,向人们展示出春意里的情怀。
梅花的美,还在于形韵凝神质。“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笔下的《红梅》,通过几个对比,将它的神韵一览无遗地反衬了出来。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多了几许画意。
宋代诗人卢梅坡的另一首《雪梅》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梅花是人间的使者,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在王维的笔下演化成了故乡的象征、乡愁的载体。
“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此诗的典故,说的是清朝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为的是一睹梅的芳容。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
诗中提到的林和靖即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的隐逸诗人。有一天,他在欣赏梅花时,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
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在《山园小梅》诗作里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传世诗句。
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穿越风,穿越雪,穿越严寒,梅用傲骨让短暂的花季成为永恒的仰视,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笔和心。
梅韵飘香诗心铸,浓笔传世数千年。尘世痴梅、爱梅的诗人,是梅的知音。生为梅花,因有这样的诗人,应无憾也。作为看客,在闲时把身心交给诗词里的梅韵濯洗,也不愧是一种心灵的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