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
逝世57周年纪念日
一提到国粹京剧
梅兰芳是绕不开的人物
他是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京剧梅派艺术创始人
梅兰芳不仅在国内大名鼎鼎
还多次赴国外公演
其京剧艺术表演蜚声海外
赢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扬
在50余年舞台生涯中
他把京剧旦角的唱腔和表演艺术
发展到臻于完美的境界
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更因其德艺双馨
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不仅戏唱得好
书画艺术造诣也让人惊叹!
梅兰芳书法绘画的渊源很深厚
他出生在梨园世家
父辈和祖辈均重视文化修养
祖父是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
他擅书法还能鉴别金石、古玩
在梨园行里才华横溢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早逝
生前也十分喜爱书画
受家族影响梅兰芳对书法和绘画
也有浓厚的兴趣
但他自幼失怙家道中落
又忙于拜师学戏
因而早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书画
年已经在梨园崭露头角的梅兰芳
结识了一些书画鉴赏界人士
对他们的书画藏品产生兴趣
一次梅兰芳赴上海演出
与吴昌硕相会,结为忘年交
吴老亲赠一幅《红梅图》
上面题于右任的一首诗:
“辉映天人玉照堂,嫩寒青晓试新妆。
皤皤国老多情甚,嚼墨犹矜肺腑香。”
更加激发了梅兰芳学画的激情
吴昌硕《红梅图》
尽管梅兰芳才20多岁
却有高度的艺术觉悟
他认为书画中的一些艺术技巧和内在规律
对京剧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从书画艺术里汲取营养
只要有空他就翻阅画谱自行临摹学习
但在自学了一段时间后
梅兰芳觉得有必要拜个专业的师傅
避免走太多弯路
经过收藏家罗瘿公引荐
梅兰芳正式拜王梦白为师学画
有王梦白的亲授
再加上梅兰芳学习认真领悟能力强
没多久他就掌握了绘画的用笔、用墨和构图等
在跟随王梦白学画的过程中
梅兰芳结识了京城中一大批书画人士
其中就有陈师曾、金城、姚茫父、
王蔼生、陈半丁、齐白石等人
梅兰芳与这些书画界名流亦师亦友
后来又相继拜师齐白石、陈半丁、姚茫父为师
书画技艺日益精进
尽管当时梅兰芳已经是红极一时的梅老板
但他虚心好学对老师们毕恭毕敬
从来不摆架子
年齐白石定居北京的第二年
当时在北京还没什么名气
经齐如山引荐齐白石得以结识梅兰芳
齐白石回忆他们第一次见面说
兰芳性情温和,礼貌周到
可以说是恂恂儒雅
梅兰芳家养的牵牛花
后来成为齐白石画中的“常客”
齐白石画的牵牛花
不久后的一天
他们同赴一位官家的宴会
宾朋满座皆是阔人
只有齐白石一介布衣
坐在角落里神情落寞
梅兰芳见此情景马上过来和他热情地打招呼
对他毕恭毕敬令周围的人惊讶不已
不敢轻看怠慢这位客人
事后齐白石很认真地画了一幅
《雪中送炭图》送给梅兰芳
上面题诗说:
“而今沦落长安市,
幸有梅郎识姓名。”
可以说齐白石后来的成功
也有一份梅兰芳的引荐之力
此后梅兰芳正式拜齐白石为师
学习期间梅兰芳一如小学生
恭敬谦卑
不管刮风下雨
他都按时坐黄包车到齐宅学画
正是这份坚持让他在书画上的造诣
并非一般的票友
其作品清丽秀雅、神形兼备
得到业师们的认可
梅兰芳对书法也下过大功夫
他的书法则以行楷书为主
尤精小楷
直追二王《乐毅论》《黄庭经》
《十三行》等魏晋经典古风
眼界颇高
篆书写得匀称婀娜
仿佛看到梅兰芳在舞台上优美的身段
梅兰芳扮演女性的高雅气质
亦得益于书法的修养
大楷笔力雄厚
没半点尘俗之气
舞台上是女娇娥
生活中是谦谦君子
这是梅兰芳写给
马连良先生的楷书作品
朋友之间的笔墨交流与问候
透着一股儒雅之气
行书也颇为可观,笔墨灵动
梅兰芳的手很美
一次在日本演出
一位戏剧大师看后大为惊叹
梅先生的手势真是千变万化
相比较其他演员的手
他们的真应该剁掉
只有这样灵巧的手才能写出如此灵动的字
小楷也十分秀气
静气满纸
抗战爆发后,梅兰芳迁居香港
因为没有了演出
他便有大量时间学习国画和书法
这一时期他最爱画梅花和佛像
以此明志并告诫自己要沉心静气
但平静的日子终因他的名气不得安宁
年香港沦陷
梅兰芳夫妇把孩子送到重庆后方
他们夫妻二人被迫回到上海
日本人与汪伪政权为粉饰太平
多次上门要求梅兰芳登台演出
梅兰芳蓄须明志
并时常装病拒绝汉奸日寇的要求
但是没有演出
梅兰芳一家的生计日甚艰难
他决定卖字画维生
但消息传到日伪耳中
他们找来流氓捣乱破坏
将其字画上贴上某某已订购
这些人都是日伪的头目
那些想买字画的人谁也不敢招惹
梅兰芳一气之下将书画全部撕毁
宁愿饿死也不让这些字画落入日伪手中
成为他们的把柄
梅兰芳的君子气节在当时传为一时美谈
谦谦君子,铮铮名士
谁说梨园子弟多无情
梅兰芳正如他笔下的梅花
凌霜傲雪
正如他的书法,字字铿锵
书画艺术
不过是梅先生的业余爱好
可今人看来亦毫不逊色
大师的情怀和雅好
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