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戏曲再现江姐故事贵州花灯戏红梅赞

融合贵州地方戏曲艺术与经典红色故事题材,史诗般再现革命英烈江姐的感人故事。5月19日晚,第三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参演剧目、由贵州省花灯剧院创作演出的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将在洪山礼堂上演,与武汉观众见面。

5月18日下午,在汉举行的《红梅赞》剧组与媒体见面会上,主创主演代表介绍了剧目相关情况。

贵州花灯戏,是在贵州省汉族地区和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流传的花灯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戏曲剧种,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阎肃先生编剧的经典民族歌剧《江姐》,自上世纪60年代登上舞台以来就传唱不衰,江姐故事家喻户晓。贵州花灯戏《红梅赞》即是由贵州省花灯剧院于年移植改编自歌剧《江姐》的一部地方戏曲佳作,以贵州地方音乐及花灯戏表演的艺术形式,生动再现革命烈士江竹筠追求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事迹。该剧年首演以来好评不断,曾入选庆祝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晋京展演剧目,登上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并受邀参与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舞台录制等,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

该剧导演潘伟行介绍,《红梅赞》作为一部移植改编作品,不但保留了原版人物角色的精神内核,还突出了贵州地方戏的独有风韵,体现了守正创新。“在移植的时候,我们对原剧本适当作了压缩,删繁就简,剧目时长由3个小时压缩到了2个小时左右,但故事依然精彩感人,戏里人物不多,但都很有特点。”

饰演剧中江姐的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邵志庆表示,以贵州花灯戏这样的地方小剧种,成功演绎江姐故事这样的大题材,并两次进京演出,有专家称《红梅赞》这部戏可以说是创造了奇迹。从她个人来讲,自己从小就听着《江姐》长大,对江姐这个人物非常敬仰,也充满感情,能够在本剧中饰演江姐,实现自己心中多年的梦想。“演江姐对我来说也很有挑战,好在我们这部剧的音乐编配相当棒,唱段都很精彩,很美,为我的表演增加了底气。表演上,我崇尚发自内心的、生活化的、自然的表演,然后充分运用唱腔,唱出地方戏曲特点韵味,唱出江姐的内心情感。”

该剧音乐总监、作曲杨小幸和指挥龙国洪介绍,《红梅赞》是“用地方腔唱中华韵”,兼具戏曲性和民族歌剧性。全剧音乐完全采用地方音乐素材,很多唱段就来自“梅花”“踩新台”等花灯戏音乐,因此地方风味浓郁,十分流畅优美。而剧中的《红梅赞》一段,以花灯戏中的经典唱腔“梅花”创作,与原作歌词相当契合,这不得不说是艺术的缘分。同时,在音乐配器上,更加交响化,层次更丰富,张力更强,更能渲染故事中的情感和情绪,“原版创作者看过之后认为,贵州花灯戏这一版创作不输给他们的演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