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一个前所未知的八大山人

来源中国画说

八大山人雏鸡幽闲

讲八大山人的文章多了去了,用汗牛充栋形容都不过分,我有兴致再添一篇,无非因为这一篇与众不同,会让你遇见一个前所未知的八大。

一、八大的秘诀

八大的画,有说其简约的,有说其夸张的,有说其怪奇的,有说其冷峻、疏旷、隽永的,都对,都可以视为八大的秘诀。八大太丰富了,只要你说得不是太离谱,总能在八大那里找到例子。

八大山人鱼

除了以上纷纭众说,八大还有三大秘诀必须强调,一是拙,二是对,三是变,我今说之,学者识之。

八大秘诀之一:拙

“拙”,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独特审美概念。“拙”即有趣,叫“拙趣”。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拙得近乎愚时,在知者看来,无疑便是大智的外显。

八大山人《花果册》之一

八大山人《涉事册》之一

形拙、笔拙、墨亦拙。瓜的呆萌让你不禁莞尔吧?石的老苍让你不由感慨岁月与世事吧?

“拙”是最难的。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想拙却不能拙,后来右手残疾了,只得改用左手画,不利索了,反而自言:“殊大有味,其生拗涩拙,有万非右手所及。”可见拙趣难得。

八大山人大吉图

八大秘诀之二:对

这里说的“对”,包括对比、映衬、对称,这三者都是两两之间的关联,所以统称为“对”。

“对”,是中国人的一个独特审美范式。中国瓷器的开片,所形成的各种裂纹与光洁如镜的釉面形成鲜明对比、映衬,而器型则以对称为基本特征,令人爱不释手。这是中国艺术深谙“对”之美的经典一例。以“对”为美,令此成为中国人审美习惯的,莫过于律诗的语言艺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中的对比、映衬、对称让人击节赞赏,觉得韵味无穷。

南宋龙泉窑官式贯耳瓶

将“对”这一审美范式运用于绘画,形成自己的特色,中国绘画史上,八大一人而已。

八大山人《鱼石图》

三角形与矩形,立与平,静与动。对,因而隽永。

八大山人《瓶菊图》

陶瓶的粗砺对比菊花的娇嫩;陶瓶的厚重对比菊花的秀逸;旁出的两朵菊花轻灵摇曳,与瓶口的花叶动静相衬;瓶身上黑白互补,明暗相映,似有阳光跳动。

八大山人《果熟来禽图》

鸟黑瓜白,黑白对比;刻意将鸟处理为三角形,与椭圆(瓜)两厢对比;画瓜用笔,画鸟用墨,笔墨相映相衬。

八大山人《墨荷图》

自左下漫向右上的浓淡两层墨是荷吗?与其说是荷,不如说是墨,与其说是墨,不如说是气氛。“大抵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暮烟中“(徐渭),说的就是这了。

左侧陡然拔起一条线,挺秀超逸的线,似荷非荷,夺人眼球。

原来,“苍老暮烟”是为了映衬这条挺秀超逸的线。由此,象征意义生矣。堪称映衬的经典。

八大山人《花鸟册》之一

八大山人《荷花册》之一

对称式构图,颇具谐趣。

八大,精于“对”之法则,了然美与趣出乎其中也。

八大秘诀之三:变

艺术的通则是守常而善变,但却不能乱变,变,其实是守常的个性化表现。

看看八大怎么变。

八大山人《荷花双凫图》

荷的叶柄长度为1到2米,别家画叶柄,只画露出水面的部分(参图10),八大画荷,不画水,要把长长的叶柄完全暴露出来,如此与众不同。

八大山人《荷花翠鸟图》

这么变,才秀出了各种抒情的线条,就有了线与面(叶柄与荷叶)的映衬,有了疏落,有了萧寒。

石涛云:“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说的就是这了。

中国绘画尤以线条之美著称于世,八大个性化的长柄荷之变,守了线条美这个“常”,真是一代解人。

图13.八大山人《花鸟册》之一

八大山人《书画册》之一

是传统花卉中极其少见的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谁不会?与八大同时代的恽寿平来也。

恽寿平《花卉图册》之一

但八大不仅仅是变成对角线,还以俯视变了传统的平视哈。

变变变,八大有各种各样的变,愈变愈奇,变出了八大的自己。

我强调的拙、对、变,是不是让你遇见了前所未知的八大?

还有呢。

二、八大的另一面

八大山《双雏图》

提起八大,就是冷峻孤绝悲情潦倒的八大,他还会有什么陌生面?

温情

八大山人《花鸟册》之一

看到画上那弱弱的小可爱,你可触到八大的柔软?

幽默

八大山人《蜷猫图》

风动,枝动,猫儿心动。

《六祖坛经》言:“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猫儿,你可懂?

八大山人《苍鹰红梅图》

猛禽惊讶于娇艳,它那坚硬的心啊瞬间柔软得令自己害了羞。恰如西方人说的那个啥,哦,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史上画鹰的很多,这可能是最有趣儿的一幅。

我国花鸟画常寓吉庆之意,这是民俗。民俗的力量强大,连孤冷悲情的八大也不能免“俗”。

八大山人《松鹿图》

画灵芝、鹿和松树。灵芝象征福祉,鹿谐“禄”音,松树寓意长寿,所以画的就是福禄寿哈。

这就是八大的俗,不过,是民俗的“俗”。这类“俗”画,八大画过不少,应是市场行为。八大,也要挣钱吃饭啊。

鹿的眼白有点多,像是八大惯画的白眼,如果是白眼,那就与民俗所要求的吉祥寓意不协调了。也许,这么画表明八大“俗”得不甘心吧。

八大竟然是个吃货

朱耷《饕餮图》

清光绪年间进士李瑞清边跋:“八大山人以好吃名天下。八大山人知与不知,莫不知八大山人好吃者。”

刻板印象中的八大,孤愤冷峻,怎么都跟“以好吃名天下”捏不到一块儿啊!

温情、幽默、俗和好吃,一起构成八大的另一面,让你遇见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但却陌生的八大。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