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之心梅丨咏梅文学与历代梅画经典赏读

天地之心·梅

——咏梅文学与历代梅画经典赏读

据《瀛奎律髓》记载,“梅以花贵,自战国始”。梅生性耐寒,于暮冬早春之时花开怒放,这似乎有违植物喜暖厌寒的特性,然而这正是梅花的本色。草木本无意,但在古人眼中,梅花经霜傲雪、冲寒吐艳,展示出不屈的个性,正契合于对理想君子品格的想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寄托志趣、状物抒情的文化载体。自此,咏梅、赋梅、画梅之作不绝于时,经久不衰。翻开咏梅文学史和梅花绘画史可以得知,咏梅文学的诞生先于梅花绘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者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同成为梅花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艺术构成。

在诗的世界里,梅花不单是种摆设,它装点空间,造就融情的景。诗人对梅花的描绘从来就蕴含着把握自然原理、造化规律的探索。宋末元初诗人翁森《四时读书乐》有言:“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意即读书能让人懂得在格韵中探寻“天地之心”。不难发现,梅花的意象与“天地之心”之间有不少巧妙的契合之处,它深深地嵌入了古老的东方文化体系的哲思意涵,映照着中国人对时空、生命的独特感悟,蕴含着“天人合一”之境。

在中国文化谱系里,“梅花”是一个饶有趣味的创作主题,它的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其深深地渗入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维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遗产和人类记忆的方式之一,亦或者说,作为中国人解释世界和自我的一种独特方式之一,梅花题材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价值确证、追求理想、人格见证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梅花以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品格渗透于当今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之中。在此将对咏梅文学及历代梅画名作进行梳理和赏读,希望能与观者一同前往梅文化的世界,探究其中之玄妙。

咏梅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古籍中最早关于梅的记载,出自《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是殷商高宗任命傅说为相时说的话,意思是治国有如烹饪,盐咸梅酸,贵在调试和合。可见,当时的梅,其果实,在古人眼中,跟盐一样,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调味品。因此,古人对梅的认识,其实是先由果为世用而至以花为审美进行演变的。

关于梅花的诗歌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的《诗经》,当中已有将梅花作为创作素材的诗句。如《诗经·小雅·四月》中有“山有佳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人以梅起兴,抒发自己遭构祸南谪的悲愤。此诗,梅花只是用于起兴的衬托物,还不是被歌咏的主体,因而还不算真正意义的咏梅诗。但“佳卉”一词显然已反映出古人对梅花的观赏态度。

从南朝开始,大约到盛唐,可以说是咏梅文学发展的初期。现存最早的咏梅诗是南朝鲍照的《梅花落》,中有“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的诗句。此诗主要是托讽之辞,诗人以庭中杂树象征无节操的士大夫,通过对耐寒梅花的赞美,批判了士大夫们的软弱、动摇。

及至宋代,咏梅文学全面繁盛,专门的咏梅诗集、梅谱涌现。而梅花清高、孤傲的形象真正被固定下来,起决定作用的是北宋的林逋。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终生不仕、不娶,而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世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自此,植梅、赏梅、咏梅成为世代文人风尚。

由元至明清,咏梅文学持续发展,梅花开始与竹子、兰花、菊花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并位列其首。究其缘由,翻开黄凤池辑得的《梅竹兰菊四谱》可见,由明代书画家陈继儒题写的《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中有言:“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缘于此,“梅竹兰菊四君子”之名遂成。清代,由汪灏等人改编的《御定广群芳谱》,将梅花列为所有入编花类的首位,可见梅花在古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咏梅文学与梅画的关系

咏梅文学与梅花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特质上固然有别,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一直存在着并行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题梅图的诗中,得到了集中的融合与体现。尤其是元明以来,大量题于梅图的题画诗,将诗、书、画统一于画幅的同一境层中,通过“澄怀观道”,将诗人、画家的人格涵养、艺术品格统一于多种门类中。个中联系,正如宗白华论述诗与画关系时所说:“画境进入诗境,而诗境不能完全画出来,此诗与画区别之所在。画实而诗为画中之虚。虚与实,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

历代梅画经典赏读

▲北宋赵佶梅花绣眼图24.5×24.8cm绢本设色

▲北宋赵佶梅花绣眼图(局部)

此图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其中梅枝劲瘦,枝上疏花秀蕊,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绣眼是一类眼周有白环的观赏鸟。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股皇家的富贵气息,代表着宫廷的审美趣味。

往右滑动查看长图

▲北宋王岩叟梅花诗意图19.2×.8cm绢本水墨

▲北宋王岩叟梅花诗意图(局部)

此图,运笔遒劲有力,构图疏密有致,枝条穿插,富有韵味,古朴中透着清雅之气。所绘梅花,梅枝粗壮,梅姿百态,或正,或仰,或俯,或半开,或盛开,或含苞,经营置位别具匠心,以独有的意境美诠释出画家清高淡泊的高尚品格。

▲南宋马麟层叠冰绡图.7×49cm绢本设色

图中所画两枝梅花据称为绿萼梅,是梅花中的名贵品种。枝干细秀劲挺,花朵繁密俏媚,皆以双勾填色法绘之。画法精细,层次鲜明,枝干的转折,花朵的向背,处理得面面俱到。花瓣外沿和背面又厚施白粉加以强调,将梅花冰清玉洁、如纱似绢的姣美形象表现得极其完美。

▲南宋佚名梅竹双雀图26×26.5cm绢本设色

该图绿竹丛中逶迤伸出白梅两枝,清丽冷艳。两只鸲鹆栖于枝头,其一抬头远眺,另一俯首低盼。鸟羽用细笔勾描,然后以墨或淡彩晕染,画法近于没骨。梅花以白粉和淡黄钩填,层次丰富。竹叶用双钩法勾勒轮廓,随后染以花青、汁绿、赭石等色。此画用笔工细写实,设色淡雅,画风近于南宋院体一派。

往右滑动查看长图

▲南宋许禹功雪中梅竹图29.6×cm绢本水墨

▲南宋许禹功雪中梅竹图(局部)

图绘雪梅一枝横空而出,配两三竿老竹,雪压枝头。画中以留白作雪,浓墨挥写枝杆竹叶,以精细笔勾出梅花,沉着清润,笔势潇洒劲力,意境清新,淡雅野逸。竹节上行书写“辛酉人禹功作”。

▲元代王冕南枝早春图×52cm绢本水墨

▲元代王冕南枝早春图(局部)

该图写一株老梅,古干新枝,枝繁花茂,但繁而不乱,疏密有序,圈花点蕊,别出新意。以书法笔意写出的枝桠,从老干中陡然而起,展现一派孤傲劲峭之态。

往右滑动查看长图

▲元代邹复雷春消息图34×cm纸本水墨

▲元代邹复雷春消息图(局部)

图绘老梅新枝,蓓蕾竞绽,喧闹热烈的气氛宣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动人心魂。画家以劲键和时带飞白的笔触皴写粗干,梅花画法奇特,既非用笔点染,亦非用线勾勒,而是用绢卷或线团蘸墨点成。还以特写镜头截取画面,用疏与密、繁与简、直与曲等对比手法布局,笔势道劲奔放,墨色浓淡参差,营造出幽雅淡逸境界。

▲明陈录梅月辉映图×57.5cm纸本水墨

▲明陈录梅月辉映图(局部)

图绘一树苍梅,树枝干劲,花朵繁密,上托一轮明月,突出的是白梅与明月相互晖映的景象。作者染底留白绘成繁花朵朵,勾勒点染写就苍苍老枝,把月光皎洁,梅花幽香的情趣表露无遗。在构图上,工笔饱满有力,表现出梅花清丽劲健之美。

▲明吕纪狮头梅鹅图×cm绢本设色

▲明吕纪狮头鹅图(局部)

图中绘一鹅、一石、一梅树,设色淡雅。左下白鹅体型肥硕,憨态可掬,白羽描画细腻。右侧湖石四周浓墨晕染,突出立体感。上方古梅枝干遒劲,白梅朵朵压满枝头。

▲明周之冕梅花野雉图×34cm纸本设色

图绘老干白梅,主干粗壮,曲折蜿蜒,疏花秀蕊,或蓓蕾初绽,或含苞待放,勾画点叶间可见盎然生意。枝杆中部一只野雉栖于其上,眼周以红色圈染,翎毛丰满,尾巴修长,竹石映带其下。此图写生意味颇浓,工笔精细逼真,却无板滞之意,实属可贵。

▲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50cm绢本设色

该画描绘了古石,老梅和山鸟。石体以线条勾勒,再以干笔皴擦,愈显古拙。梅干以古籀法描写,顿挫道劲。花瓣勾圈,再用白粉点染,格外高洁。花枝上一只山鸟驻留,线条柔和,正回首张望。画面布局和谐,笔力颇为雄健。

▲清恽寿平双清图88.5×54cm绢本水墨

图绘梅花一株,水仙花一丛,梅树枝干遒劲,横斜取势,花压枝头,数朵绽放一片繁华。梅下水仙一丛,叶片修长,花开茂盛,此水仙画法有着赵孟坚的白描笔韵。梅花的孤傲与水仙的清新,是寒冬的一抹温暖的风景,也是双清由来。

▲清石涛花卉册页尺寸不详纸本水墨

该图绘一瘦枝白梅,圈花点蕊,枝杆以没骨法由左下往上曲折写出,时带飞白,构图简淡,意境幽远。

▲清汪士慎寻梅图.7×75.5cm纸本水墨

此幅绘古梅一株斜出,笔法清逸,枝繁而不杂,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

▲清金农梅花图×43cm绢本设色

▲清金农梅花图(局部)

此图截取一株老梅中段,粗杆挺拔,顶天立地。右边斜出一枝繁花梅,梅花先双勾,再以白粉点出,寒香满纸,得自然之趣。画面布局奇巧,粗杆细蕊,互为映衬。

近代

▲近现代吴昌硕松梅图.6×67.8cm纸本设色

▲近现代吴昌硕松梅图(局部)

图中松树苍劲,树干稍写皴擦,尽显斑驳,松枝斜披,干笔勾枝,浓墨勾画松针。梅干多取直势,稍加润泽,小枝横陈,意境空潆深远。梅花点写,错落纷陈。全图笔势如龙飞,舒放自如,有意在笔先之妙。

▲近现代齐白石梅花图尺寸不详纸本设色

图中红梅花繁叶茂,红花与绿叶相间,两双蜜蜂煽动翅膀成对飞来,嗡鸣之声于耳边似起,饶有生趣。画家以涩笔重墨写枝,颇具篆法之金石味。梅花用没骨法染出,以一笔色度的深浅表现出花瓣的饱满娇嫩,花蕊则以深红点就而成,笔法强悍,浓淡相宜。

▲近现代潘天寿梅兰竹图尺寸不详纸本水墨

▲近现代于非闇红梅鹧鸪图83.4×50.7cm绢本设色

图绘白头鹧鸪立于梅枝上,红尖嘴,红细爪,羽毛光洁美丽,尾巴上二根长翎修长挺直,尾根白色毛略卷更显俊俏。一丛竹叶和一枝红梅左侧倾入画,细叉上梅花朵朵,花红蕊白,娇艳芬芳。

▲近现代陆俨少梅石图尺寸不详纸本设色

▲近现代陆俨少梅石图局部

此图绘一苍劲老梅,枝干自下往上曲折蛮生,奇石拱立其后。画家先以圈瓣法勾花点蕊,再以浅淡花青兑淡墨勾染其外,香蕊粉瓣,压满枝头,饶有生气。

▲近现代陈半丁梅花迎春尺寸不详纸本设色

图绘初冬季节,茶花叶绿花红,古梅枝头繁花似锦,一块湖石驻立其中,给略冷初冬带来一抹生机勃勃的色彩。

▲近现代关山月报春图83×69cm纸本设色

此图,画家以篆法写枝干,梅花则以没骨点朱砂而成,凝重中见妩媚,老辣中见清新。在色墨运用上,近焦远淡,前艳后浅,虚实相生,对比强烈,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

题梅诗赏读

杂咏

王维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元章倒枝画梅

徐渭

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

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画梅

金农

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

主编

许晓生

副主编

林润鸿、詹伟杰、徐辉龙、陶美坚

编辑

方颖欣、徐欣、黄思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