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啥……”“快过来看!这叻出来一个坑!”二〇〇七年七月,一个重庆工人惊奇地发现一个暗洞,忍不住大呼周围的同伴过去看。
很快,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一发现进行了勘察,并从洞中整理出17样物品。
经过仔细对比分析,人们发现,这个洞并不简单,这里埋葬的,竟是一个尘封58年之久的革命往事。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工人修缮的这一部分是渣滓洞中江姐等人住过的女牢,因为一场特大暴雨,女牢遭到破坏,方才把这个暗洞暴露出来。
暗洞70厘米见深,里面的17件物品虽然锈迹斑斑,但不难窥出其原貌:铁钩、铁棍、小刀片……这些铁器无一不是越狱用的挖掘工具。
结合历史资料可以判断:洞中所埋葬的,正是江姐等人惊心动魄的越狱史。这些斑驳的小工具太让人动容。
一、生死一线,越狱是最后希望
关押江姐等人的渣滓洞监狱,原本并不是监狱,而是一个位置偏僻的煤窑。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负隅顽抗,大量逮捕我党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企图获取中共地下党情报。
为了避免我党派人营救以及断绝消息流出,军统特务就需要把关押的地方选得足够隐蔽。
渣滓洞,这个地处郊外,三面环山,极不起眼的小煤窑便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特务们心狠手辣地害死了渣滓洞的所有者,将地方占为己有后,迅速改造出一所监狱。
说是监狱都太轻松,实际上,渣滓洞监狱被称作人间炼狱都不为过。
我们后人参观渣滓洞,看见那样的景象,除了对革命烈士肃然起敬外,可能更多的感受还有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那洞中是怎样一番光景啊,牢房狭窄潮湿,环境又阴森又压抑。更为恐怖的,是那间专门设置的刑讯室。
那些我们以为古时候才有的酷刑工具被一一搬进了现实:老虎凳、钢鞭、撬杠、扎指甲的签子,甚至还“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电刑。
总之,每一样刑具都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而我们熟悉的江姐江竹筠、胡其芬、“小萝卜头”等革命者便是被关在这样的地方,受尽苦楚与折磨,严刑拷打就像家常便饭。
时间跨入年,革命之火正以燎原之势燃遍中国大地,黑暗统治下的重庆,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然而,愈是接近黎明之前那一刻,往往愈是黑暗。
留守在渣滓洞的军统特务们,不甘接受失败的命运,对付革命者的手段更加残酷更加凌厉。
一日又一日的痛苦煎熬中,江姐他们逐渐察觉到,革命快胜利了,而国民党在败走前,一定会先将他们所有人尽数杀害。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想办法自救,只有逃出这个鬼地方,他们才能活命。
虽然身处绝望的环境,但江姐等人的意志却从未被绝望击倒。他们不会向敌人屈服,更不会向命运屈服。
在这个巨大的危机之下,江姐与女二牢中的同志们一致决定——越狱!
哪怕希望渺茫,哪怕危险重重,但只要有一线生机,他们就不能放弃,就要试一试这个可能。
二、收集工具,挖地下通道逃生
怎么越狱呢?渣滓洞中看守森严,特务们个个配备了枪支弹药,硬闯只有死路一条。
硬闯不行,那么挖一个隐蔽的通道,走地下逃出去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确定这一计划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
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工具问题。要知道,这渣滓洞中,除了阴冷恐怖什么都难找出来。
江姐等人光是搜集趁手的挖洞工具,就费了很大一番功夫。
年从洞中整理出来的那些小铁片、小铁棍等,就是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一点点找到的门上插销或者废弃的钉子等小物件。
有了这些东西后,又趁着夜深将它们逐一打磨成可以使用的样子。
工具来之不易,如若被敌人发现不仅会前功尽弃,他们这些参与人员还可能直接遭到杀害。
所以工具有了,怎么藏起来怎么藏好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些金属利器全被藏在那个70厘米深的暗洞当中。
这个洞十分隐蔽,除非走到洞的旁边,不然谁都不会知道这里其实大有玄机。
这些工具一直藏得很好,国民党的特务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发现任何端倪。
就连我们都是因为后来那场暴雨,因为工人们的修缮才知道那个洞和洞中的物品。
工具就那么一点大小,而挖地下通道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既要趁敌人不注意又要想办法把挖出来的泥土石子处理干净。这项工作进展得很缓慢,但始终没有停止。
然而,江姐已经等不到这项计划实施到最后,年11月14日,江姐与其他三十多位革命烈士被押往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壮烈牺牲。
江姐牺牲在29岁,牺牲在人生最好的年华。
她就像一朵绽放在雪原的红梅,不畏逆境、坚韧不屈。
我们永远都记得她面对酷刑时的那句呐喊:“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钢铁般的意志已经镌刻进每一位革命者的灵魂。
江姐他们英勇就义了,但越狱的计划却不会随之倒下,只要还有人活着,希望的火种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女二牢中的胡其芬同志接过江姐手中未尽的工作,带领大家继续执行这项艰难的越狱计划。
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就此放弃。
这次屠杀让众人明白,情况越来越紧迫,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然不多。
同志们一个个牺牲,只怕这条地下通道挖不到最后,大家的命就先丢了。
胡其芬和其他革命同志在继续越狱工程的同时,也想到他们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还需要多一条救亡的路。
在渣滓洞中,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所有人都只能任由敌人宰割,他们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
若是自救来不及,他们或许只能再次试一试与外界,与组织取得联系。
三、越狱失败,有去无回的最后一封报告
实际上,从被关进渣滓洞起,革命者们就多次尝试过向组织求救。
无奈地方太偏僻,敌人太狡猾,先前每一次的联系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遇到过良心未泯的狱中管理人员,答应帮着把消息传递出去,联络外头的地下党组织。
但行动还没开始,就被特务发现异样,直接将他们中有“异心”的看管换了一批。
后来,大家又试图让狱医帮帮忙,狱医最后同意是同意了,但这条消息依旧没有成功被带出去。
如此几次,国民党特务们对渣滓洞的管理反而愈加高压愈加严格,放风时间大大减少。
甚至革命者的某个眼神某个动作,只要稍微引起特务的注意,那么无论缘由统统是一顿严刑伺候。
在渣滓洞中,要与外界联系上,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但即便再难,胡其芬觉得,都得再次试一试。
他们用竹筷磨成的笔蘸着棉花灰兑的墨水,将越狱计划写成报告,希望组织收到信后可以与狱中的同志们里应外合,杀出一条生路。
信写好了,由谁带出去呢?胡其芬和同志们想到了看守黄茂才。
在江姐牺牲前,黄茂才因为和江姐同是四川自贡人的缘故,有过几次接触。
平常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此人态度温和,并非冥顽不灵之人,是同志们的重点策反对象。
事实上,黄茂才在后来也确实被成功策反了,为大家带出过一些无关痛痒的家书,也帮着大家将渣滓洞的具体情况了解清楚。
正是因为他这层关系,同志们才能实施越狱计划。
只是,现在这种紧要关头,黄茂才送信一旦被发现那就是送命掉脑袋的结果,黄茂才愿意吗?
年11月20日左右,胡其芬等人说服黄茂才,请求他将这封越狱报告送到沙坪坝重庆大学,联系一个叫刘康的地下党员。
这封信几乎寄托了所有人仅剩的希望。
黄茂才冒着风险,将信带了出去,并且遵照胡其芬的指示,在重庆大学等了两天两夜,可惜他一直没有等到刘康的回应。
不仅这封密信仿佛石沉大海,黄茂才那边还引起了特务的注意。
那时国民党正在准备大撤退,黄茂才这样无关紧要的人员迟早都会被遣散。
特务们虽然觉得黄茂才这种人做不出什么事来,但也有可能是个隐患,不如早一步打发走。
就这样,黄茂才还未与刘康联系上,便先一步收到了渣滓洞方面的通知,让他立即离开重庆,返回自贡老家。
所以等刘康收到消息赶来,已经为时已晚,渣滓洞狱中与狱外已经彻底失去了联系。
我们今天回看这段历史,只能无比遗憾:这最后一步如果能够赶上,或许渣滓洞众人就能迎来另外一个结局。
可惜没有如果,这封越狱报告最终有去无回,成为了渣滓洞中的“最后一封报告”。
地下通道已经来不及挖掘,而与组织的联系又一次落空,越狱计划只能宣告以失败告终。
四、至暗时刻,倒在黎明前的他们
年11月27日,距离重庆解放仅剩三天,国民党大势已去,剩下的特务们只能仓皇溃逃。
然而这些人实在可恶可恨至极,逃跑前还不忘执行蒋介石交代的屠杀、破坏的任务。
他们把囚禁在渣滓洞的革命者集合在一处,用机枪扫射、在牢中纵火,开始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
这是重庆解放前最最黑暗的时刻。许晓轩、谭沈明、刘国志等被囚禁关押在这里的中共党员以及爱国志士近人惨遭杀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重庆“一一.二七”大惨案。
这一场大屠杀,最后仅仅剩下15位志士活了下来。那晚11点,情况十分混乱,特务们没时间处理最后十几个革命者,只得先交给杨钦典、李育生这两名看守看管。
杨钦典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这个特务此前也是罪大恶极。
爱国将领杨虎及其家人就是死在他的手上,还有我们熟知的“小萝卜头”也是被此人活活掐死。
只是没想到到了最后关头,这人竟然良心发现,决定弃暗投明。
他打开牢门,放出了剩余的革命志士。
这是最后的生路,革命者们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即将来临的曙光……这是有幸逃脱的15人。
而这一天以及之前牺牲在渣滓洞的多名革命者则是永远倒在了黎明到来之际。
他们所有人,为了革命理想,虽然饱受折磨但至死都不曾投降,不曾出卖同伴。
再看从渣滓洞女牢暗洞中发现的那17样工具,是那么让人难过和动容。
通过这些器物,我们更能直观感受到,那一年,革命者们在这座牢笼里艰难求生,想尽办法逃脱,但结果却那么让人遗憾。
这些被寄托着微小希望的铁棍、铁片没能将大家带出这座牢狱,一封封有去无回的信件,也始终没有唤来同伴的营救。
或许在燃起革命信仰的那一刻,他们就预见到了,有一天他们或许会为了理想、为了新中国、为了老百姓的解放而牺牲。
只不过,他们始终坚定前行,虽九死其犹未悔。
如今,那些在年渣滓洞修缮时被发现的17样越狱工具,被一样样陈列在渣滓洞博物馆中,无言地述说着那段艰难而又黑暗的历史。
透过它们,我们更加理解了那句“新中国来之不易”。
我们现在的中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身躯和鲜血,用宝贵的生命所换来的。
铭记先烈,缅怀英雄,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谨记:不忘昨日苦难,不愧今日使命,风雨无阻,奋勇向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