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袍论坛2018第五期讨论会诗歌是个

「黄袍」论坛第五期讨论会: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

.

.

“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黄袍文学平台就这个论题,于北京时间年8月11日晚在交流群和海外群进行了一次讨论。

.

诗歌可以是个人的,来自自身生命处独特的情感、情绪体验,付出个人心血和劳动的结果。面对孤独、失意、无奈、迷茫时的自救,面对平凡、满足、幸福、美好时的自我升华,向哲理、理性、精神世界的探索,用诗歌来陶冶性情,美化心境,正像一种习惯的坚持,一种信念的执着!

诗歌也可以是大众的,在接触他人、小众和社会的阅读群体,就开始了大众的历程。诗者带着家国情怀、人类情怀,为民众而诗而歌,鼓与呼,为社会发展带来的个体生命的震荡、冲击而批判、反思、产生正能量,做进步思想文化践行者,以现代文明人自立地球之上!

大家相信真善美的诗歌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激荡和共鸣,更多的它会融入我们,它在不经意地改变我们。

.

——樱桃花

.

.

.

.

.

.

魏楚敖:

现在诗歌领域一直有人说:诗歌是个人的,不希望被打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诗人。我不知道他们表述的不被打扰的真实意思是什么!据我的理解应该是对于本人的作品不希望别人指手画脚,诗人在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值得肯定。但我们可能不愿提起诗歌的普世价值,认为我不过一介草民,所有的表达也改变不了什么。先把作品的质量好坏放一边,如果我们生在信息闭塞的古代,我们的作品无人看到,那真正是个人的,你写吃喝拉撒也无法影响到任何人。但现在是信息爆发的时代,作品总会不经意或者偶尔被小范围流传,关于诗的内涵意义就一定会有那么一点影响力。就这个现状而言,作品是你自己的,但产生的影响力是大众的,哪怕只有芝麻大那么一点。

.

如果,小有名气的诗人也算是公众人物,那么我倒建议,作为众生中的一员,他们有义务写出真善美的诗歌来。如果都在坚持自己的意淫,那么诗歌还有何用?你写诗还有何用?自嘲的方式有很多种,抛弃这一种也无可厚非。如果你说,诗是我个人的,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这点没错,但如果你表达的东西连让自己孩子看的勇气都没有,你准备写给谁看呢?你的诗的真正价值又在哪里呢?别告诉我你就是爱诗,所以才写,那如果不是骗人的鬼话,就是你还没有真正爱上诗歌!

.

.

.

.

张传浩:

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这应当是个并不年轻的话题!

是个人的,这说法不错。

試问有哪一首诗不是个人发现并加以表现的?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即使是史诗式的作品和流传在民间的。

长诗还要靠个人进行相应的搜集整理,其间依然不可能没有个体的心血融入其中。

诗歌怎么可能跟大众无关?

大众始终是阅读群体,如果把诗歌比喻成箭,大众就是靶子,制成的箭当然可以孤芳自赏,但射出去毕竟是伟大的目标!

射箭要看靶子,诗歌创作不能不看大众,单纯说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都未免失之偏颇。写诗的个人心中不忘大众,想着大众,为着大众,让诗歌的个性彰显与大众的审美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个有才情的诗人毕生的追求!

当然作为个人的审美习惯,我欣赏白居易的“老妪能解”的大众化,也喜爱李贺的“晦涩难懂”的小众化。

.

皎月:

.

诗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份美好,诗歌代表作者的心声,诗歌是作者对事物、对生活的理解、剖析和感悟,诗歌是热爱生活的人从琐琐碎碎里淘出的精华。为此,倾注了作者多少汗水、多少心血、甚至为之付出生命。

.

如果说你精心制作一件物品属于自己的,那么“诗歌”就是你亲手制作的一件手工艺品,“她”越精致你付出的越多。有人说“诗歌”就像自己的孩子,是的,无论这孩子的未来如何,我们总是精心呵护“她”,因为“爱”我们不图回报。至于“大众”只能说是分享、观赏。当然,“大众”的分享是诗歌生命的延续,不过,这个生命的根源还是自己的。即使谁用了或者转发了,还得注上原作者的姓名,版权不可侵犯,不然就叫做“偷窃”或是“抄袭”。

.

就像别人家的孩子你偷走了,即使改成你的姓氏,那些骨子里、血脉里的东西跟你毫无关联,甚至你至始至终都不会认识她,迟早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那不是你的,迟早有一天她会回家的,因为“她”本不属于你。对于一个好的作品,我们只有学习、欣赏的权利,而不是占有。谁的就是谁的。

.

.

.

.

无涯《诗歌,属于大众的也属于个人的》:

.

满天的星,总有一部分

是会,被云朵遮住的

.

有些,是个人的

有些,是大众的

.

留一盏光明,照亮夜空

留一盏光明,照亮自己

.

抬头时,如我不见

你,可能孤单

抬头时,如我纷繁

你,可能意乱

.

又或如太阳,和

月亮一般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

.

阳光下,我们

要面对,整个世界

月光下,卸下重担

给自己留一份

无挂的睡眠

.

楚越狂子:

诗贵出新!

有些人写着写着就千篇一律,

横看竖看,左看右看都是那个调调,没有突破与超越。

诗一定不是写出来的。

写诗者要拒绝雷同,有时候瞬间的灵感比苦思冥想更有意义。

可以有瓶颈期,有失落,但不能雷同,有人雷同别人,有人雷同自己。

写诗跟心境有关,一般来说心情不好时尽量不要写,就是写了也只给自己看,为何;因作品会受心境的影响,假如你在低谷中,能够看到和想到的是狭窄的,会影响发挥与思考。

诗要有个性,就像一个人的签名,只需看到字就知道是某人的,而不是似曾相识,如果你看某个人的作品,总有种在哪里见到过的感觉,那么他写的东西是属于大众感,放到任何人身上都有相似度,而缺乏自我的思考。其实这个社会处处都充斥着雷同,看的多了,就不会有新鲜感。如何从生活中提炼诗意,诗句里提炼气场,是需要我们去摸索的。

.

魏楚敖:从决定组建黄袍以来,我已经做好了硬起头皮,摸着石头的思想准备,无论我们将来会怎样,但我相信真善美的诗歌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激荡和共鸣,更多的它会融入我们,它在不经意的改变我们。我对诗歌的热爱从未动摇过,我更喜爱写好作品的兄弟,与他的身份,出身,职业毫无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追求诗歌融入大众。

.

浪少:诗首先是个人的,个人的认知,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抱负。

.

复活:诗有社会属性。文字可以是自己的,小众的。但诗意以及诗思想是大众的。就如同鲁迅,显然已经完全大众,不但是中国人的,也是世界的骨头。

.

.

.

.

凉月如眉《诗歌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

.

我最初以为诗歌是个人的事,经过一年的接触,我发觉诗歌是大众的。

刚接触诗歌时,以为写诗很容易,想说啥就写啥,不在乎别人觉得好不好。在诗群待了久了,读了群友们的很多好作品,我越发觉得不敢写了。自己随心写的文字,不能打动自己,也无法给别人传递共鸣,只能算是情绪垃圾。诗歌写出来,能有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而不是纯属礼貌的点赞,才算是成功的作品。

当然,我们写作也不是为了迎合大众,而是要通过感悟和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让读者从中受益。

.

心该如莲:诗歌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分开来讲,诗歌的创作权是个人的,但一发表就是属于大众的,因为你把你的情绪和思想传递给大众,大众也通过你的诗受到感染,从而完成作者和读者的相互链。但是,要说诗歌是大众的也不对,因为诗歌的创作是作者本人,所有的创作意境也是通过作者的思维来完成,和旁人没关系,读者只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感受而已。所以,诗歌是作者本人的,就像一个人放着很漂亮的烟花,别人能一起观看,但不能说烟花就是属于所有能看到的人。你只能评论谁谁放的烟花真漂亮,也就是说,欣赏一首诗的同时只能说谁谁写的诗怎么样。

.

无涯《诗,自己的也是大众的》:

.

年轮,一点点增多

由最开始的一个圆

变成,很多的圆

.

初时,幼小的树苗

努力吸收着

不多的光线

后来,渐渐成长

最后,它为人们

遮住了天

.

假如,当初

它,不为自己而活

可能,不会成为众人

那片,能够乘凉的天

.

闲云一朵: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多少人在吟诵传唱,多少人在受其影响,那些被吟诵传唱的诗歌,是因为大众不懂才被传唱的,还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懂,而且读了都觉得好才被一代代传下来的?这应该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好的诗歌是大众的!

.

无涯《诗,是自己的/也是大众的》:

.

读书时

总会有一些句子

能够让人走出迷茫

总会有一个词语

能够让人不再孤单

.

写作时

或许我们,在为自己

发言的时候

也是,在替大众发言

.

发表时

大多数的文字

似乎,除了自己

也希望大众

都能看见

.

.

.

.

王文雪:我个人的观点,其实很大程度上讲,“诗歌是大众的”。“大众”的角度是广泛的,无限趋近自我安慰的满足需要。“我”更希望被阅读,被评论,也希望与读者发生点儿什么,哪怕是瞬间碰撞出的火花,抑或是寻到一些芝麻大点儿的“相似度”,更广泛的被大众接受,“懂”比“自我陶醉”要更具侵略性。我更喜欢直击心灵,来上一枪。被大众认可与交流,更让人舒服。

.

峰中秋叶:我觉得诗歌从创作的风格和思考的角度来说应该要有个人的风范,体现作品的思想感情,与众不同的观察点,最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特别是在今天的模仿时代,缺乏个人的独立思考,走大众口味,走模仿秀,失去诗歌的原味,所以诗歌应有个人的风格。

.

皎月:写一首(诗歌)就如栽一盆自己喜欢的花一样,亲自栽培,浇水、修枝,把美丽献给观赏的人。

.

刘建光:诗歌是一个疯子,写给另一个疯子的。诗歌是让心说话,而不是让人说话。诗歌很小又很大,小如一根头发,又大如一块石头。

.

楚仪青鸟:我认为,诗在权益上是属于个人的,但在服务上是为大众的。写诗,首先在头脑里有个概念,然后初稿,打磨,定稿,是个人的心血,也是个人的财产,而在写诗的时候,就要考虑大众能否接受,所以说更是大众的!我们有的人天天写蚊子,叶子,这就不符合大众的需要,当然如果做为一种比喻,或者是一种调料也未尝不可。还有的人写诗,不知所云,看不懂,做为读者,不一定懂诗的各种深意,但多少都读了几句诗,如果大多数人看不懂,诗人的市场在何处,大众寄希望于诗人,出好诗,出看得懂、有社会意义的诗,少哼唧,少鸡汤教训人,这才是王道!我也不懂写诗的规律,只是一种浅见。

.

外圆内方58:你的作品可以小情怀,但要昭示于人;可以自我表达,但要普遍情感;可以自我,但要家国。离开现实,离开正在生活着的生活,不过是梦呓。喃喃自语,会随风飘散;登高而呼,百米闻之,足矣!小只小,小矣;小释大,小则大矣!

诗,致力于神秘的分享。好诗的特征,积极地参与它自身的可分享状态。神,共存,诗是神的眼耳鼻舌身。这涉及一种诗的意志:不能被分享的诗,可以定义为伪诗!

.

.

.

.

水墨:关于诗歌的归属,我认为诗歌既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

诗歌的个人属性指的是诗歌的创作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个人对事物独特的观察视角和非常自我的感知,然后用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表达诗意,从而诗有了个性,有了风格。

诗的大众属性指的是一首诗产生之后不会是孤立存在的,它可以是大境界,也可以是小情怀,可咏可叹,可褒可贬,但它一定需要被读懂,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被拓展,需要大众给予它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生命。只有这样,诗歌才是活的,灵动的,能得以世代流传的。

所以,说起诗歌属性,它最初一定是个人的,但最终它必定是大众的。

.

魏子:首先赋予诗歌生命,有生命力的诗歌才能在大众的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成长后的诗歌是一棵大树,累累硕果将是大家的。

诗歌是美的、正能量的,那么个人的诗歌首先要根正。

.

潮汐:我觉得诗歌首先是个人的,骨与肉,灵与貌,是你独特思维的构造,独一无二的生命感受。它可以不完美,如同不完美的自己。其次才是大众的,当然你得愿意示众于人。这时,你得接受褒贬不一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思想、精神层面的不同,所以就有了一诗百解之说。

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是因为遇到了伯乐。而一首好诗,也需要一些好的鉴赏者,一个好的平台,为其插上翅膀,才能生辉。从另一种角度看,诗也是生命体,我们得用心灵去复活它。

诗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大众的,与之共振,它就会与你产生共鸣。但写诗决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是作者给心灵一个赤诚的交代。

.

李风林:

诗歌是大众的,不是个人的,就像一个女人生个孩子,这孩子是你生的,但他是国家的,孩子好坏是你养的,是不是栋梁之材,那得看他是多少重量级,他的影响面积,他的承受能力,由大家说、国家说了算。就像一朵梅花,学术者可以把梅嫁接出白梅、蓝梅、红梅,分析出不同梅的价值有多高,诗的价值有多高,但那只是学术界对诗、对梅花的认识,可以认同蓝梅的至高或者是红梅等等,但对于观赏者来讲,他要求的是,这朵梅为什么会在寒冬里开,为什么开的那么红,从一朵梅看到自我的人生、或者是价值观、或者是更多的东西。就像现在的人种西红柿,里面都没籽,它却红了,大家都知道西红柿它不熟不红,即然红了,它一定是熟了、一定会有籽、而且籽是饱满的,没籽却红了,那一定是催红的,催熟的。你就是把天说下来,说这首诗如何如何好,说这个西红柿如何如何好,我在云里雾里待着,我也一定坚信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因为你所说的违备了自然规律。诗歌也是如此,诗歌是用美的语言写出美的生活。这个美、这个语言不是美的词汇,它应来自生活,如一朵花、一段情、一棵树……。对读者来说,他要的是展示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另一种乐趣,从诗歌中领悟到人生的甜、酸、苦、辣。

.

也就是说:诗歌它是大众的,不是个人的。

另外说两句,诗歌的美,是它骨子里散发出来的美,它的气质,它的雍容华贵,不是通过手段、妆饰包装出来,诗歌的美来自原生态,用合体的文字,造出不同的花朵、树木,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不同的美。

诗歌无定律,千姿百态,如骨头,无形体。能朗朗上口的诗就是好诗,站在大众面前能让人醉一回的诗,那也算皇宫三千佳丽一员了,能让男人看了非它不娶,女人看了魂牵梦绕的诗,这就是绝代佳人了,非常人能做到的。

.

.

.

.

魏子:好的诗歌是个人灵与肉的结合升华,经得起千锤百炼。

.

人生如寄:诗歌就是个人谋求最大化。就是在个人体验与普世价值之间找那个点。

.

如果有人说我写出来拒绝评论,拒绝阅读,拒绝与读者发生关系。那么何必写出来。这是一个伪命题。

诗歌与作者、读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塑造的。如果你的诗离时代太近,就肯定会受到裹挟和冲击。而太远的话,有会遭遇遗忘和放弃。所以,写东西不要跟着别人的步伐,也不要逆着洪流。

.

魏子

人生如寄:我相信某些人是个别的,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我感觉诗歌让一个人可以变得更完美些。

诗歌是风雨路上的一丝慰籍,是一个灵魂伴侣,是闺密。

.

人生如寄:我不相信,不希望别人参与。完全可以独自冥想,何必写下!

诗歌是大众化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最容易被大家接受!

.

季音《诗歌是个人?是大众?》:

.

诗歌

.

源于个人/回归大众

.

诗歌/从大众中来/润泽于个人

.

诗歌/个人与大众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

木朵朵:诗歌要先感动自己,从心而发,才能去感染别人,但两者并不矛盾,如果非要区分个先后,我觉得先个人、后大众。

.

山雨:诗歌是大众化的,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东西,最容易被大家接受!诗是写作者看人、看事的方式、方法,正如一般的人用眼睛看,用心感受人与事一样!必然有接受与被拒绝的东西,这才是最真实的诗的本象!自然有真、善、美与丑、恶、伪之分。诗者应做好自己,再服务于社会及他人,这是真诗人的使命!

.

榔头:区区认为,好的诗歌其思想性必须提升到社会的层面上来。尽量让更多的人产生共鸣,可见诗歌还应该是大众的嘛!

写个人的,绝决的东西同样能写出好诗歌,但个人认为写到一定程度,最终拼的是人,是诗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诗人的思想格局。这些思想,最终由大众认可,所以,诗还是大众的嘛。

当然,上升到纯艺术的角度,其圈子是小众的。俺觉得,诗应该有个人的,独特的认知、思想和情感,也应该有小众的艺术性,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及价值。当然,这些不可能从单一首诗表现出来,或许能从一个诗人的多个作品可以看出来。

.

戊申散人《花与花香》

——简论诗的个人属性与众人属性:

.

花园里,每朵花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明显的个人属性;而花香却在传播,不论是辛勤采蜜的蜂蝶,还是游玩、锻炼的人群,抑或偶尔经过的飞鸟、蜻蜓,都可以欣赏、享受花香,从这一点上说,它具有明显的众人属性。

一首诗也是如此。单就诗的构思、意境、语言、韵律和表现形式等都是主观上的,有明显的个人属性。而写一首诗,不是孤芳自赏,是要实现诗的社会价值,这就像花香一样需要传播。传播的途径就是纸刊、微刊、朋友圈等平台,这就有了阅读、欣赏、评判,就具有了众人属性。

由此可见,诗植入骨髓的是个人属性,留给读者的是众人属性;产生写诗冲动的是个人属性,实现诗韵感染的是众人属性;由内向外伸展的是个人属性,由外向内的品读是众人属性。

.

.

.

.

刘延豹《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

.

记得毛诗序中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舞蹈之。

上古时代的《弹歌》中有一狩猎的场景:断竹、续竹、飞士、逐肉。以上足以证明诗歌来源于生活,蓝天碧海、山石草木、狩猎捕鱼、才子佳人等这些美无不来源于大众与自然,所以诗歌属于大众。

早就听有人说过“诗歌以死,读者已亡”的言论,貌似爱好创作的人被活埋了无数次一样,这只是部分人的孤陋寡闻而已,其实爱好写作和喜欢诗歌的人大有人在。

子曰:小子何其学诗乎!诗可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怒。意指诗歌能引起欣赏者精神的感动与奋发,可以在社会群体中引起思想交流,相互感染。

其实,每一篇诗歌无不关乎作者的心血与付出,但是无法去满足所有人的观感和美感,因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直在碰撞。时下之中国,类似南朝钟嵘的专业批判家很少见了,各式各样的呼吁家和宣判家却层出不穷。

好的诗作决不膜拜金钱、霸权、暴力等,只有写出世事美丑善恶与社稷民生的悲悯才被大众所喜欢和接受。所以透过诗歌可以看出:治世知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知音怨以怒,其政哀,所以我认为诗歌是大众的。

.

土土

魏子: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是通过文字书写和表达的,只要这个文字是大家都能看得懂或者知晓其含义的,就既是自己的,又是大家的!

用自己比喻一下吧,我想写什么、怎么写,我得按我的喜好来,这有点自我;我在充分考虑自我的情况后,还要兼顾一下受众[或曰:大家]又会怎么样来领受或者评价,所以,原发时为自己,传播中又有大众性!不知当否?

诗歌的原发是为自己服务的,在传播中又服务了大众!

.

魏子:俺也觉得诗歌,和人一样先爱自己才可以爱别人。

诗歌应是雅俗共赏。

.

玉子听尘:和平年代,诗歌基本不用激发斗志,纯属个人喜怒哀乐的表达。也是一种追求。当然也是一种理想。天赋异禀者,高深莫测,阳春白雪最好。平平常常者,通俗易懂,下里巴人亦可。但纵观现实,很难完成大众特定的骄傲,或许标签。

.

浅白:诗歌首先是个人的。外界作用敏感的个体,个体作出敏感的反应,然后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只是诗的产生。诗最后是大众还是个人,就浅白的感觉,还要看诗歌的内容。个人的小感受,传到读者那无论怎样共鸣,都是个体的,写得多么好看也是个人意义上的诗歌。大众的诗歌必须是关乎当下生存生活状态、涉及大的历史背景,或者关于生之思考以及终极关怀的,关乎大众才能成其为大众,否则就总在个体感性的小圈里打转转。

.

樱桃花《诗歌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

.

诗歌有时会抒发大情怀,有时会抒发小情怀,但凡诗歌爱好者,无论文人墨客,还是民间百姓,还是官员、学生,还是农民、工人、商人,还是男士、女士、老人、孩子,还是城市、农村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都在用诗语表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用文字表达自我生命处的爱和感动,那宽阔、深广的大千世界就在我们眼前呈现了。

诗歌灵感的源泉,既会来自生命个体,又会来自社会群体,二者源泉互为影响、互为渗透。诗者诗语的由心中流淌出来,是包括二者源泉在内的所有因素共同促进、形成的,很难清晰地剥离为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

对于一个诗歌而言,由诗者产生出来,就已然有了属于诗歌自身的生命,是在靠着诗歌自身的生命力获得生存。诗歌的个人烙印和大众烙印都已清晰可见。从个人烙印和大众烙印——这两条路径,探寻其源头,便能够体悟诗歌的价值和意趣。

因而,诗歌是个人的,也是大众的。

.

.

.

.

贺同祥《诗歌首先是个人的,然后才是大众的》:

.

好的诗歌是个人的情感体现,是个人对世界的感知,是个人内心的感悟。从这个点出发,我认为诗歌是个人的。

诗歌必须体现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不是他人的复制品,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事物简单的罗列,而是个人思想和灵魂的真正体现。也就是说,诗歌必须先取悦自己,必须有自己鲜明的印記,如此,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诗歌。

也许,我们写出来的作品并不能获得广泛的认可;也许,我们认为不被大咖们认可的作品就一定不是好作品。其实,诗歌的认可刚开始可能是小众的,并不能被广泛传播。但历史上好的诗歌,并成为经典之作的,可能在当世并不被看好,很多是在作者去世之后才得以传颂的。

所以,我认为诗歌先是个人的,然后才是大众的。只有先获得个人认可,才能算是有灵魂的诗歌。具有与众不同个性的诗歌,必有一股力量,能直击人心,能让人眼前一亮。这也是成为大众的必需条件。

.

秦臻:先小我,后大我,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董.沽月:唯有惊世之作才是大众的。我想在场各位的几乎都是个人的!不过别灰心,也许你死了以后就不是个人的了。但同样不是大众的。

.

秦臻:为什么有人在你文字中能找到自己沉深的部分?因为你够有经历,阅历,善于体悟纵观,诗无阶,心无限,人类总被向上的力牵动。

.

茉莉花语

魏楚敖:说的好,支持。

.

三清贯颍《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

.

诗歌属于大众的

让许多诗歌爱好者

学习诗歌的艺术魅力

假如,诗歌属于个人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写诗歌

让自己看吗?

不可!

让诗歌艺术绽放

让我们初学者

品尝诗歌的美丽

让诗歌者永享诗歌里的天堂

让诗歌报刊平台期期精彩

初学者体验诗歌海洋

让黄袍文学诗歌论坛

激情荡漾

.

.

.

.

铁皮核桃《诗歌的小众和大众》:

.

我认为一首好诗是个人、小众、大众,这么一个发展经历。诗人无论是着眼个人的爱恨情仇,还是国家民族,首先这首诗发自作者的内心,有作者的阅历、文笔做支撑。其次是小众的,如古人的“唱和”和“题壁”,以及现代的诗歌群。小众是一面极为严密的网,这里检验过了,才会有那么几首甚至几句交给大众。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是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尤其是必须有意境的诗歌。但不能因为不被人欣赏就说诗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你写日记不就行了吗?何必写诗?好诗无疑是共鸣者众多的。要引起更多的共鸣,就要对诗歌和大众保持虔诚和敬畏,正如欧阳修所说:“不怕先生骂,就怕后生笑”啊!

.

小微:诗作的酝酿和诞生,源于诗人自身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诗歌是个人的。

一首诗诞生后,在传阅过程中,读者会加入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会与读者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相融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一过程来理解,诗歌又是大众的。

.

魏楚敖:在当今,有人抄袭,高仿,奉承,上位,甚至另类到极点,为博人眼球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只把诗当做了个人宣泄物,利用物,他永远不会属于大众,早晚会死。当利用的东西总是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待上一段时间,就一定会厌恶。或许三月俩月,或许三年五载。

.

浪少

小微:浪也是这样以为,个人认知,个人情绪,个人抱负。

现在有人写诗,提笔就思考着大众,其实,他们这样写诗,功利成份很大,指望着一首诗,便名满天下。

.

吁度《诗歌既不属于个人,亦不属于大众》:

.

诗歌是超越人的存在,它先于大众和个人而存在,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归属,或许只可以是神。对,我的意思是,诗歌是属于神的。

自古就有诗仙,诗圣,诗佛,诗鬼……但诸位可曾听过有诗神?至少我没听过。当然,我们听最多的是诗人。诗在前,人在后,甚至我觉得人可能是诞生于诗的。

书本告诉我们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我觉得这两种属性是远远不够的。人,还必须具有第三种属性,即诗性。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成为诗人的潜能,这种可能性是神赐予的,是不可拒绝的,也不可质疑的。因此,我们成为诗人的路,就是不断抵达、挖掘、释放自身诗性的路。也因此,我个人觉得,诗并不属于个人或者大众。

.

胡来先生:诗歌只属于自己。

神只是大师们在给自己的分行找个帽子戴戴。

.

吁度:那是你对神有误解而已。

.

胡来先生:什么上帝之手,什么飞来神笔,哪有什么神,都是普通人所进行的,诗歌的创作。

.

拉萨:诗歌首先是属于自己的,之后得到认可才是大众的。

诗,就是个人的情绪。

.

王文雪

胡来先生:合理虚构。

.

.

.

.

茉莉花语

拉萨:同意,先取悦自己,最好能得到大家认可。

.

吁度:补充一下我说的神。在中国文化中认为天地含精,精有阴阳,阴阳相搏而生神,神主造化,化生万物。神指的是天地造化之良能。神不是指一种人格化的东西,也不是一种拟物化的东西,它不是人,不是动物,不是植物,不是石头,它只是一种天地造化万物的机能和推动力量。

.

魏楚敖

胡来先生:胡来你在各个群开撕又是为了什么?既然按照你的逻辑是个人的,别人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

胡来先生:诗歌跟神又有什么关系?胡来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者,胡来只相信自己,诗歌照写不误,而且写的还那么的好。

.

魏楚敖

胡来先生:你的胡说八道让一些浅显的人觉得你莫测高深。

.

胡来先生:所以不要把诗歌神话!唯一的神化,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那颗心,自己骗自己,再怎么神化,迟早是会变成令人厌弃的东西的。胡来是务实主义者,是实践主义者,简称胡来主义。

.

魏楚敖

胡来先生:你最近疯癫的厉害了吗又?没人神话自己,是你自己喜欢这样想别人。

.

之间(白帆):语言与事物的相遇诞生诗歌,呈现即当下是个体的。文本与世界的相遇诞生诗人,发现即正在是大众的。

同质的个体不可能构成多元的大众,大众的存在有赖于个体的开放。没有鲜活的个体,也就不会有生长的大众。个体是源头,大众是根本。个体可以影响大众,大众也可以改变个体。

个人与个人化,大众与大众化,是有区別的。个人无法抗拒大众,但个人化可以自立。大众必会检验个人,但大众化流于世俗。创作可以个人化,但作品不应止于个人。创作可以拒绝大众化,但作品最终必属于大众。

世上万物,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皆有三态。即体状的物理态,肉状的生物态,灵状的精神态。三态皆可入诗,皆可出上品。

总之,一首诗抵达的过程,源于个体,成于大众,立于个体与大众之上。只有敬畏,贯穿于始终。诗先于我们,之于我们,后于我们,都永远在场。也许我们只是过客,抑或现场,诗永远都在那里。个人也好,大众也罢,诗不会缺席。写诗的人走与不走,诗都永远在路上。

.

沽月:《诗歌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

.

首先声明我写的不是诗

也不针对任何人

你可以叫它分行的随笔

或与蚂蚱的宣言

.

这个社会造就了一大批不要脸的文人

敢于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裸奔

每日起早贪黑用丑陋的字句意淫

没有灵魂的诗人

无耻的在流浪

.

有人说

他(她)的诗是大众的

这要看你有没有这个底蕴

比如是不是读真正的诗

因为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还要看你够不够这个德行

有没有常常失信失约

有没有三省乎己

在此之上

再谈生活感悟!

因为人需要羞耻

诗需要正气!

.

诗是不是大众的

要看站在什么高度

这个大众大到什么程度

不是有几个人捧臭脚

某个群辑录几篇优稿就是大众

也许,你写的那叫浮躁小气和狂妄

也许那连小众也算不上

.

有人想自己的诗成为大众

是因为更想成为个人的

虚荣伞和摇钱树

出发点便是个人名利味

却需要大众来成全

说好听的那叫美好愿望

说白了痴人说梦

其实,忠实自己的内心,

诗能成为个人的已经是奢望

因为,大音希声大美不言

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只有个人的才可能是大众的

.

杨绛说,和谁我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但是她的平淡深深留给了大众

加强修养,有容人之怀成人之美的度量

才配得上诗人

平淡中三五知己足矣

何必非要张牙舞爪的人承认

被某些人夸耀

我不知道是荣耀还是耻辱

我爱诗歌我怕他毁了

如果对诗歌有敬畏心

如果说你们的诗对大众有影响

那就是让大众从此看不起诗

别让有一天他们在骂人的时候

最恶毒的脏话就是你这个臭诗人

我建议请您放过诗

还她一方净土

敬畏诗是你对诗歌最大的贡献

.

.

.

.

乐天派(杨伟东):原创诗歌,如果自娱自乐(不发表),则是个人的,如果发表,则希望是有读者的(无论大众或小众)。

.

樱桃花:诗歌可以抒发大情怀,也可以抒发小情怀,可以面向大千世界,也可以面向自己的内心世界。

诗歌有时候,在表达诗者发自内心的生命感动,用文字来拨动诗者自己的心弦,来拨动读者的心弦,这样,诗歌应该是个人的。

.

胡金全(左龍右虎):关于诗歌是个人还是大众的,且浅谈三点:

1、从诗歌创作的结果来说

在技术层面上解决好“是否是诗歌”的问题之后,需要讨论的是诗歌的好、坏。从诗歌意义的容量扩展性角度来讲,扩展性越大越有可能是好诗歌,越好的诗歌越容易得到传播,从此意义上说越好的诗歌越是大众的!反之,不好的诗歌得不到好的传播,也只能是个人的!

.

2、从诗歌创作的责任来说

任何艺术行为应本着人性与社会责任之心去创作,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任。因为个人诗歌艺术行为一旦产生,就会影响着大众的心理。

.

3、从诗歌接受美学观点来说:

诗歌艺术结果一旦发生,从作品流传开始,它已经独立了,不受创作者控制。接受美学的重要论点就是任何艺术是由接受者(读者、审美者)来最终完成,而不是创作者。从颠覆“表现理论家”的角度出发,诗歌是大众(读者、审美者)。

.

古月

乐天派(杨伟东):是,比如和那位朋友聊天,有感而发,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些小情怀,不需发表,就是个人的,也许就是闲散的聊天。

所以有很多诗友的作品有很狭隘的思想在里面,反而自认为与众不同。

.

毛歌:把这些链接在一起,个人也好,大众也好,就会发现变成了一种“我执”的观念,破了这样的概念,才得解放和自由。

先得有生命力,才有诗歌力。顾随先生很多年前讲过这样的话。

.

.

.

.

.

.

黄袍工作组

.

创办人总策划:魏楚敖

主编:王文雪

副主编:离兮

编辑:水墨,唐一,倩梦,清水河边人

文字监制:樱桃花

团队内务组:之初,凉月如眉,皎月,邵勋,虞兵科,绿树成荫,发哥,欧阳云儿,李志,贺同祥,碧泓,古月,浪少,铁皮核桃,岺冰,三清贯颍,魏子,闻思莲,木子,十九红,袁文章,又一村,暖阳

选稿:黄袍审稿委员会

本期责编:水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