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违的梅香又回来了江北红梅小区旧貌换

改造后的社区小公园。记者刘波摄

昨天,记者从江北区住建局获悉,刚刚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孔浦街道红梅新村,新增了个停车位,大大缓解了停车难问题;原先杂乱的绿地成了一个个小公园,居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结合梅文化特色,小区内新种植了许多梅花树、设置了红梅文化园和多处梅花墙绘,久违的“梅香”又回到了小区……

江北区住建局党组成员袁春萍表示:“红梅新村坚持以基础类改造优先,着力解决居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深入挖掘创新类改造,将小区文化特色与改造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民生顽疾,也改出了小区特色。”

将钱用在刀刃上

重点解决屋顶漏水、路面积水问题

红梅新村于年建成交付,共有房屋56幢,个楼道,居民户。自交付以来,小区未进行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绿化缺失、停车困难、外立面破败、强弱电线路混乱、屋顶漏水等情况普遍,居民改造呼声强烈。

今年7月中旬,小区启动改造,对建筑立面、楼道墙体、沿街商铺及道路、景观节点、管线等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如今,个楼道的防盗门焕然一新,楼道内四网合一,墙壁扶手都粉刷一新。杂乱的电线网线不见了,小区空地上,增设了电动车充电桩、晾衣架、休闲椅、休闲石凳等设施,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改造内容优先考虑了居民呼声强烈的屋顶漏水和路面积水等问题。

“小区5号门区域,每次受台风或强降雨影响,路面都会大面积积水,积水最深的有50厘米,是全街道积水最严重的区域。”红梅社区党委书记宋红燕说。这次改造,红梅新村外部从5号门自北向南铺设了约米的雨水管道,接入市政雨水管预留井,并于预留井前增设一体化提升井,解决了困扰小区多年的顽疾。改造中,居民反映强烈的屋顶漏水、楼道窗加装、增设停车位等基础民生项目,全部得到改造。

“这次老旧小区改造,外墙没有粉刷,将钱用在了屋顶漏水、路面积水等问题的治理上,这种将钱花在刀刃上的改造方式,获得了居民的一致认可!”红梅新村业委会主任张先明说。

提升多处社区小公园

梅文化特色成为最大亮点

在小区改造方案设计之初,梅文化特色就受到了小区居民的认可。“考虑到红梅新村小区名称中带有‘梅’字,改造中提取梅花‘清’‘雅’‘韵’的特质与现有景观相融合,打造特色‘梅’文化场景类社区。”孔浦街道副主任薛超群说。

位于小区14幢的东面,有一个近平方米的小公园,修缮一新的仿古长廊内,梅花诗句的墙绘成为了小区一景。仿古长廊外有一座小桥。原先这里是一处水池,由于池水不流动容易发黑发臭,成了蚊虫的滋生地。改造中征求了居民的意见,将水池改为了旱池。

3幢楼房前,正在仿木钢结构长廊内晒太阳聊天的居民章美菊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是水泥长廊,经过20多年的风吹雨打,已经十分破旧了,改造中采用钢结构,不仅更耐看,也更牢固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区改造方案中,红梅文化园的设计方案获得了居民的一致点赞。“这里原先是一块绿地,绿化缺失,黄土大面积裸露,现在成了红梅文化园,种植了梅花树,相信明年花开,这里会有一番别样的美。”宋红燕说。

改造过程居民共同参与

优先解决基础类民生问题

薛超群表示,红梅新村老旧小区改造,遵循保基础、后提升的方向,重点解决影响居住安全和居住功能且服务功能欠缺的房屋漏水和道路积水问题,综合老旧小区自身文化特色和居民意愿进行综合性提升,统筹打造具备自身品质的靓化工程。改造中充分引导和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作为带动和引导群众,这是推动改造顺利实施的源动力。

同时,改造的方案由居民共同商定,改造过程居民共同参与,实现了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改造内容由居民按需“点单”、自主决定。

据孔浦街道统计,红梅新村改造期间,共接受群众来电来访余人次,受理解决群众意见、建议余条,居民诉求处理率达%。

宁波晚报记者周科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3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