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苑刘方当年的农村劳动

当年的农村劳动作者:刘方

一、耕作。

把地翻起来再耙平成为耕作。当年翻地一般用三个牛拉一个双铧犁。由一个比较会使换牲口的年纪较大的农民操作。较小的地块就用人工用铁锨掘或者用?头倒。耙地用三个牛或者六七个人拉一盘耙,在地里进行条耙锁耙再条耙,直到把地耙平将坷垃耙碎。

二、耩地。

当年没有机播,是用人工进行播种,就叫耩地。前边用一头牛或者五个人拉。由一个有摇耧技术的人在后边摇。摇耧讲究开始紧三摇,到地头时慢三摇,中间一步三摇。这样才能让种子下得均匀。摇耧者还要注意留背垄的大小和顺直。構地的耧用木头制成,又有二腿耧和三腿耧之分。在耧斗子漏种子的口处有个木制活舌,用以控制下种子的多少。在此处还要挂一个打耧蛋,在摇耧时它就援动,用以将种子打散下匀。

三、收割。

当年没有收割机,是用人工进行收割。收割小麦谷子豆子用镰刀,收割玉米高粱用搬楸子。然后用地排车拉到场里进行人工打轧和晾晒。然后按人七老三的比例进行分配。所以当时劳力多的是缺粮户,孩子多劳力少的倒是余粮户。所以当时有个顺口溜说:天天下地挣工分,不如怀里抱个小赖妮。应该承认那个年代的分配制度是有不公平的地方的。对劳动积极性是有影响的。这是闲话。

四、推磨。

磨由石头制成,一般直径有80公分到公分,分上下两扇,每扇厚20公分左右。下扇固定在直径公分左右的木制或石制的磨盘上,磨盘底下用砖垛支撑着。下扇中间有铁制或木制外套铁圈的磨脐。上扇中间有与磨脐相配套的凹部。将上扇扣在下扇上,再将木棍固定在上扇的磨檄子上,用人推或用牲口拉,上扇可以以磨脐为圆心旋转。在两扇结合处的边沿处都錾出10公分的斜形沟槽,以便把从上扇磨眼里流下来的粮食磨成碎粒。上扇磨一般有两个直径10公分左右的磨眼。倒在上边的粮食随着转动流到两扇之间。经过轧磨之后,再从两扇之间的缝隙里被挤到磨盘上。控制粮食下流的快慢,可以用往磨眼里插磨筹(用竹子、木棍、高粱秸截成)的多少来解决。一般由两个人推,也可以四个人,小型的磨一个人也可以。如果用牲口拉也行。那个年代,个人没有牲口,生产队里的牲口少,只照顾五保户。

一般要有一个人负责罗面。既用簸其将流到磨盘上的碎粒和面的混合物收集起来,倒在罗里,把罗放到箩里的罗面架子上一手反复推拉,另一只手拍打振动罗圈。面粉落到造箩里。将下不去的碎粒再倒到磨顶上。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剩下很少麸皮碎渣为止。推磨是越到后来越沉。一个小时一般能磨10多斤面。到70年代有了机器就不用了。

五、推水车。

先说水井。在鲁西地区,水井一般用砖垒成。上口直径在1-2米之间。井底直径在2-3米之间。井深三丈左右。水位随旱涝及季节变化。再说水车。在鲁西用上水车是50年代以后的事了。把水车架在井口上,用四个人推或者用一头牲口拉,带动一个平圆铁盘转动。平铁盘边沿部位有齿,与一个立向齿轮相咬合。立向齿轮与一个直径半米左右的立向轮子相连接。立向轮子周边有齿,齿上可以挂水车链子,水车链子每隔半米到一米有一个橡胶皮钱。水车链子直通井下,再从水车简子里穿上来形成一个圈。由于皮钱的作用,就从水车简子里不间断地将水带上来。再通过与水车简子相接的水车簸流向水垄沟,流向田地。一架水车一天能浇一亩地。到70年代有了机井、有了抽水机大田里就不用了,只有在菜园或自留地里继续用。

六、推碾子。

推碾子的目的是将谷子碾成米,或者是将其他东西(如地瓜干、高粱、玉米、榆皮和盐等)碾碎。用砖垛将一个直径有两米左右的中间高、周围低的石头碾盘支起来。碾盘上有一个两头直径不同的石破(碾砣)。通过一个木框将碾砣与碾盘中间的立柱连接。在木框上固定一根木棍,人推或牲口拉动木棍就带动碾砣在碾盘上转动。从而将碾盘上的谷子碾成米,或将其他东西碾碎。在碾米时在中间立柱上挂一个漏斗,谷子通过底部可以控制大小的孔慢慢地漏在碾盘上,随着碾砣的转动又被碾到碾盘周边。由一个人收集起来倒到扇车里去扇,让米与糠分离,将半成品再倒到漏斗里。这样反复多遍,将谷子碾成米。三个人一小时能碾10多斤米。到70年代有了机器就不用了。

七、担水。

用扁平的木头或竹片做成钩担,钩担两头挂上钩担穗,钩担穗上有铁钩,铁钩上挂水桶(先是木桶后来是铁桶)。

担水这个活不好干,不练练还真担不了。生手不是将水摇成了半桶,就是被桶碰伤了自己的腿。还有从井里打水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将水桶挂在井绳钩上(井绳勾以前是在树上找个小树叉当勾,后来就

用鉄丝弯勾),放到井下水面上,用手摇动井绳,将水桶半扣在水面

,才能一次灌满。不会技巧,不是灌不满,就是将水桶掉到井里(常

有人捞桶)。到70年代中后期,有了手压井,就不用担水吃了。手压

井顾名思义是用手作动力的提水井。向地下打个十厘米粗的孔,再将

塑料管下进去,填进一定数量的砂子,然后填平就成了井。在井上口

安装上井头(手动吸水器),用手压动井头上的手柄,将水吸上来。

八、绞辘轳。

有个关于辘轳的谜语是这样说的:奇怪奇怪真奇怪,肠子长在肚皮外,一个尾巴三根腿,不吃饭来光喝水。辘轳的基本构造是:在井口上支个三脚架,架上放根园木,将辘轳头套在圆木上,将井绳缠到辘轳头上,将辘轳斗(先是条子编成,后来用铁皮制成)挂在井绳上。

绞辘轳的人一手适度按在辘辘轳头上,另一只手将水斗子放到井口,利用水斗的重量通过井绳带动辘轳头转动,将水斗放到水面。利用水斗的偏压力水斗自动倒下灌满水。绞辘轳的人绞动辘轳头,水斗随着井绳盘到辘轳头上而被提上井口。这时,绞辘轳的人要巧妙地一手扶辘把,一手去领水斗子。双手配合,将水斗子领到井口外,并顺势将水倒到水簸里。然后再一手扶辘轳把,一手将水斗子放到井口里,再撒开辘轳把手按辘轳头,由空斗子的自重带动辘轳头转动,辘轳斗子下到水面后自己将水灌满,绞辘轳的人就在往上绞。这样反复循环,水就一斗一斗地被提上来。

这既是力气活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有被辘轳把打破头的,有被打脸打胸的,甚至有被打到井里的。为了壮胆(也起计数的作用),一般要喊号子:一斗了好………那呀吗两斗了……

一个壮汉,一小时能绞30-60斗水,浇一畦菜地。到80年代就基本不用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电器逐渐普及。推磨、推碾子、推水车、担水、绞辘等活也就逐渐成了历史。

以上这些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步一步地被机械和电器所取代。那些曾经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的工具必将成为历史文物。有些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将被历史长河所淹没。

姓名刘方,笔名刘子静,曾用名刘庆方,网名:方正释然。年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古典文学爱好者。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诗人协会会员,聊城市楹联学会会员,东昌府区诗词学会会员,东昌府区作家协会会员,竹韵汉诗协会会员。“齐鲁诗风”签约作家,“红梅诗歌”文化传媒编委,《星宇诗刊》编委。主要作品包括格律诗、现代诗、散文、短篇小说、故事、寓言、方志研究等体裁。作品在全国多个微刊及纸刊发表。

END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