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
-11-:46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帐号 这一天,对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研究员周琦来说非同寻常。因为他是这次大会的主角——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 站在颁奖台上,聚光灯下的周琦神采奕奕,他说:“没有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科技厅等省直各部门长期以来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培养和厚爱,就没有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 今年,周琦已经55岁,从17岁开始,他一直在寻“锰”的路上。 38年来,他带领贵州省地矿局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队)锰矿团队走遍贵州山水,找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使贵州的锰矿资源储量跃居亚洲第一位,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周琦在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杜朋城/摄) 传承不畏艰辛的科研精神 年,周琦14岁。 这一年,他初中毕业,以铜仁市石阡县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录取,就读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在昆明上学期间,每一学年周琦的成绩均名列班级前茅。 17岁毕业,被组织分配到地质大队工作,正是这一年,周琦踏上了寻“锰”之旅。 当时,钻研锰矿的年轻人不多,工作踏实认真的周琦很快得到单位锰矿专题科研组组长高兴基的赏识,成为高兴基的科研助手。 “当时我虽然在学校学习了几年地质矿产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参加工作后才意识到我懂的仅是皮毛。”周琦回忆,作为一个对专业还需多学习实践的年轻人,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助手,但他非常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工作异常努力,不懂就问,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干好。 周琦良好的表现,令高兴基青眼有加,经常带他跟随锰矿科研组到野外考察。野外工作异常辛苦,但也是这份辛苦让他看到贵州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吃苦耐劳的品质,坚定了他日后克服种种困难,寻“锰”到底的决心。 年元月的一天,周琦跟随锰矿科研组到松桃自治县大塘坡村两界河勘测坡面,当时大塘坡和两界河周边冰天雪地。为了让测量数据更加精准,周琦和3位40多岁的前辈,将脚踩在溪水里,任凭冰凉溪水淹没小腿。 周琦记得,那一天测试完毕,他们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生火烤鞋及湿透的裤腿,热气氤氲的氛围里,大家谈笑自如,没任何一人抱怨辛苦。 “那时我年轻,尚且被冻得瑟瑟发抖,何况这几个前辈,但他们从未抱怨,这让我十分敬佩。”周琦表示,从那时起他就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不管在寻“锰”的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能打退堂鼓,要将前辈们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周琦(左一)在野外现场教学。(贵州省地矿局供图)
探索永无止境的科学难题 年,贵州的寻“锰”事业陷入低谷。 在那以前,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认为,锰矿一般是在盆地边缘或是在海边成矿,成因是远古大陆的锰矿经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最终在海边或盆地边缘沉积。 贵州的寻“锰”人一直以这套理论寻找锰矿。 年,地质队承接了原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关于铜仁-松桃地区锰矿资源调查评价的重大项目。 当时,周琦已是地质队的总工程师。为确保项目进行顺利,他邀请了很多业内资深专家帮忙预探,大家一致认为松桃县笔架山-茶叶山一带可能有锰矿。 然而,地质队连续在笔架山打了两个钻孔后,并未见矿。有人开始悲观起来,认定贵州没有锰矿可找了。周琦也受了不小的打击,心灰意冷的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尽管如此,周琦依然坚信黔东武陵山区还有锰矿,只是他们找寻的理论方法不对。因为那时,周琦发现锰矿的出现是有规律可循的,传统理论并不全面。 按照自己认为的理论方法,周琦带领团队到松桃西溪堡地区找矿。刚开始,找矿并不顺利。后来,周琦将急躁的心情平复下来,更加严格地测量地层剖面,用发现的锰、铬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比值规律来预测锰矿可能存在的位置。分析研究变化规律和各种预测数据,前后花了他大半年时间。 年10月10日,凌晨4点,周琦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终于见矿了!”电话那头西溪堡地区钻探施工总负责人王瑞坤的声音异常兴奋。 天一亮,周琦便召集团队成员赶赴西溪堡。 到了现场,地质队每个人拿着岩芯样品跟其他锰矿区的矿石细细比对后,大家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锰矿有2米多厚,品位较高,展示了西溪堡地区具有良好的锰矿找矿潜力。” 至此,周琦用实践证明,他之前思考的找矿理论方法是正确的。 为进一步印证自己的理论,更好地开展工作,周琦决定继续深造。年,周琦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先后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博士毕业后,周琦建立了全新的锰矿内生外成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的理论,颠覆了国外传统的锰矿外生外成沉积成矿理论。 保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热情 在寻“锰”的岁月里,周琦培养了许多年轻科技人才,让他们在我国的寻“锰”事业里发光发热。 今年37岁的刘志臣跟着周琦寻“锰”已经8年。 年11月,刘志臣在遵义找锰矿时,写了一篇关于隐覆矿的相关论文发给周琦审核。“当时周老师特别忙,但他加班加点将我的论文逐字逐句推敲审核,反复研究论文里的地图和核心技术理论,前前后后,他至少给我审核了6遍,确保没问题了才发给我。”刘志臣告诉记者。 周琦的这份严谨,让他带出来的许多年轻人得以脱颖而出—— 刘志臣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年入选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杨柄南和谢小峰年荣获贵州省青年科技奖; 张遂年荣获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寻“锰”38年,周琦成就斐然,获誉无数——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十层次”人才,荣获我国地质科学最高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周光召科技奖”等。 “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科技工作者,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让我感觉很幸福。”周琦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把科技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贡献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诸多艰辛周琦都已淡忘,对于寻“锰”这项事业他依然斗志昂扬:“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迎接挑战,努力在寻‘锰’事业中实现新的突破,为国家培养更多科技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贡献!”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马红梅
编辑孙蕙
编审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