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被清代著名学者俞樾称为
“吴下名园之冠”
留园的风光很给力,如江南女子般温婉。留园的门口低调到让人难以置信里面就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沿着长廊走了五十多米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低调奢华有内涵。亭台、楼阁、池塘、小溪、假山,一步一景。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每个地方都会根据它的实际功能而设计的自然又不失高雅。一切都是那样低调式的奢华。
留园是第一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苏州园林,也是首批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中国园林。它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以丰富的建筑空间而享誉建筑界、园林界。
苏州园林,各美其美。而留园有五美
其一是山池之美
留园面积在苏州园林排行老二,但还是比拙政园小了一半。不过历代园主都秉承着“节约”的传统,不浪费一寸土地,不遗漏一种表现手法。整个园林分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风格。中部是山池为主的山水园。其山水园的布局,又以西、北为大型假山,中为池,东南为建筑,这样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以产生假山石壁的阴影变化。在水池的一面叠山造林,而在另一面错置厅堂楼榭,互为对景,这样既可从楼榭中欣赏一对岸的山崖树木,又可从山林景象中越过清澈的池水遥望对面高低错落的建筑。“老树荫浓,楼台倒影,山池之美,堪拟图画。”
其二是建筑之美
自徐氏东园以来,又有刘氏、盛氏等,历代园主刘氏、盛氏屡修不废,遂渐形成左宅右园、园宅结合的整体格局,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内外更臻精美,成为古典园林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经典之作。留园的东部是建筑群,密度大到连成片,下雨天根本不用带伞。
既有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的
高端大气上档次
又有诸如石林小院的“小廊回合曲阑斜”之美更有建筑空间处理上的变化之美童寯先生说:“园内装折铺地女墙,各尽其妙,而以铺地为尤。”留园处处都是文化,连铺地也是如此。留园的铺地相比于其他园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种类丰富难以想象。小小的脚下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天地,这就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细腻,多少人忽视了这个经典。
其三是峰石之美
说到峰石,留园明末有瑞云峰,清中期有“寒碧庄十二峰”,晚清有“冠云三峰”。客观地说,苏州造园中广泛运用太湖石,宋代花石纲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朱勔同乐园自不必说,淳熙年间昆山卫泾的西园,一山连亘二十亩,惜毁之久矣;元至正年间构筑狮子林,亦用花石纲遗石,但破碎零星者居多。文化影响最大且至今仍以花石著名的,就是留园。
留园冠云峰左面的飞檐是“冠云台”的,下面的池塘名“浣云沼”,后面的楼是“冠云楼”,右面的廊是“贮云庵”的。水石台馆,皆以“云”出,措置适意,胜景天成。
其四是书条石刻之美
在留园七百多米的长廊中,你会看到墙壁上常镶嵌着镌刻有许多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的诗词歌赋、文章书信墨迹的条石。那一方方黑底白字的条形青石,庄重典雅,墨趣横生,诗韵独存。它犹如一幅分段的书法长卷,随廊曲折高下,蜿蜒连绵;它与古典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在你欣赏苏州古典园林中“人化”的自然美景的同时,能领略到翰墨书香的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书条石既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建筑装饰的一大艺术特色,同时又可从中欣赏观摩到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真迹或拓本,以及中国的书法雕刻艺术。
留园书条石其数量之多,为苏州古典园林之最,现存余方历代书法作品,自魏晋的钟(钟繇)、王(王羲之)到唐、宋、元、明、清(高爽泉临唐褚遂良书《圣教序》)的一百多位书法家的南派帖学诸家无所不备,被称为“留园法帖”。
它与古典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在你欣赏苏州古典园林“人化”的自然美景时也能领略到翰墨书香的人文之美和艺术之美其五为花木之美
园林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中国画同样是园林的重要内容。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是为了绿化,且有画意。陈从周曾说过:“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春有春花之美
因此亭台楼阁之畔处处可见花木葳蕤
徜徉其中便能充分感受
活泼、愉悦、幽雅的自然情调
夏日老树浓荫
秋季丹桂飘香
冬有山茶红梅
坐于闻木樨香轩内远眺,四面开敞,周围群植桂花,一池清水皱碧铺锦,对岸建筑飞檐翘角,倒映水中。身边万木森森,风涛阵阵,金秋时节,桂花香味沁人肺腑,那是何等的境界。
立于中部水池东面的曲豀楼,从其西墙上的门洞和空窗,可以将中部水池周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水池对岸的明瑟楼,近处的小蓬莱、濠濮亭,左侧的绿荫轩,春日的紫藤、夏日的荷花、秋日的银杏、冬日的白雪,皆是园主收入门洞、空窗画心的物象,在光阴里构成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画作。
内容来源:留园
部分文字来源:卜复鸣
通讯员:茹军
编辑发布:局融媒体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