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的简介:梅,蔷薇科杏属植物,常作为一种不惧艰险的意象,被文人墨客运用到诗句中抒发情感。
梅的鲜花可提取香精,果实可食,或熏制成乌梅成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的历史: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
至少在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年前,梅已用作食品。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隋、唐至五代,是艺梅渐盛时期。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或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宋,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南宋范成大著《梅谱》,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绿萼型、单杏型。黄香型和旱梅型(花期特早,中国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梅品》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兆、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明代梅花的栽培技术有了较大提高,新品种大量出现,种植梅花在当时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梅花的栽培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高度。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清陈昊子的《花镇》,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辛亥革命以后,梅花栽培进入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梅花品种由各地分散种植到集中入圃,由地方和个体栽培到国家政府投入进行科学研究和规模化发展。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决定在孙陵岗建中山陵纪念性花木区,在梅花山栽培了大片梅花。以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愉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中国梅花统一分类新体系,出版了《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中国梅》等鸿篇巨著,为梅花研究栽培、普及提供了科学参照。
作者: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