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辉耀千年的峥嵘古驿道梅关古道

山东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8885.html

梅岭位于大余县城南,为五岭之首,岭巅的梅关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最重要关隘,有“岭南第一关”之称。越关而过的梅岭古驿道,更是千年以来“南北之官轺,商贾之货物,与夫诸夷朝贡,皆取道于斯”的交通要冲。

梅岭古道的开建与维修

梅岭最早称做“台岭”,因山如台形而得其名,后因战国时期,七国争雄,越王勾践的后代战败被迫逃离故土,在族人首领梅绢的带领下来到与中原一岭之隔的台岭,见这里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且仍旧是中原的地界,便在此定居生活了下来。族人由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的梅里,便把当时的台岭改称为梅岭。后来人们在梅岭一带广植梅树,形成一片梅的世界,梅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梅的山岭,梅岭的名称便一直沿用到了现在。岭路上建有庾将军祠,该祠是为纪念汉武帝时期大将庾胜将军戍守梅岭、促进民族团结功绩而建。汉元鼎五年(公元前年),庾胜随楼船将军杨朴平抚南越叛乱后,为巩固南疆,受汉武帝的派遣,和他的兄弟率领汉军,把台岭改为大庾岭,在此建筑军营,修建军事工事,把守关卡,成为横浦关南北两侧广阔地域上第一位军政合一的长官。

庾胜十分重视横浦关的军事地位和作用,不仅加固关卡要塞,日夜驻兵守护,还在岭北山下(今大余县城西南面)兴建城池,名“庾将军城”。同时,庾胜还致力传播中原文化和耕种技术,积极促进岭南山区的民族团结和当地居民与戍守将士之间的友好交往,他提倡和平相处、互通婚姻、发展生产,造福了一方百姓,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据大庾旧志和清康熙粤东名贤志记载,庾胜与梅鋗两位将军与两个地名有关,一个是大庾(大余县),一个是梅州。因此在梅岭建庾将军祠以示纪念。梅岭古道的最高处——梅关设有关楼,关楼雄跨赣粤两省,是古代中原连通岭南、海外的重要关卡,乃“赣南之门户,岭北之锁钥”。

北宋嘉祐八年(年),南安知军蔡挺鉴于当时“岭南海盐入赣”泛滥,为增加关税,同时也为过往民众提供蔽雨休息的地方,与任广东转运使的弟弟蔡抗协定重修梅岭驿路,并在梅岭隘口建筑关楼,立石表曰“梅关”。作为收税的关卡,梅关是封建时代府库收入的重要之地,因此也有人说梅关其实可以说是最早的海关。关楼两层建筑,上层为楼阁,下层为驿路通道,既是军事防御工事,也做课征关税的场所。明成化十五年(年),南安知府张弼重建,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关楼南北两面门洞上都嵌有巨石横匾,北题“南粤雄关”,南书“岭南第一关”。楼西侧竖立“梅岭”赭红石碑,碑上端呈半弧形,中刻有清康熙年间一知府题写的“梅岭”两字,每字大约1米见方。

古驿道于唐开元四年(公元年)由内供奉张九龄奉旨开凿。说起张九龄,有的人也许感到陌生,但是他的名诗《望月怀古》却是家喻户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是广东始兴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时从家乡途经梅岭进京赶考,看到这里危崖百丈,过往人员步履艰难,决心他日做官后要在梅岭修路开关。后来张九龄考取进士,并入朝做官,中年时进入内阁参与朝政,但因为他秉性耿直,刚正不阿,刚入阁不久就因得罪当时的权臣而受到排挤,于是他以“孝养老母”的名义,告假省亲回广东故乡。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庾岭南北两侧的南安和南雄都集结着许多等待转运的货物,货物的运输仍旧是靠人挑背扛翻越梅岭,此番艰难险阻的情形,让张九龄更加坚定了他想在梅岭开关修路的决心。公元年,唐玄宗即位,实行朝政改革,张九龄得以重用,被任命为内供奉左拾遗(相当于宰相之职)的他马上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修路凿关的奏请,鉴于当时经济的繁荣昌盛和物资的南北流通,唐玄宗很快批准了奏请,并命张九龄全权负责驿道的开凿。经过两年的施工,梅关隘口终于开凿成功,关隘凿通后,又经过一年多的路面铺设,这条“坦坦而方五轨”的驿道,从此是“南来车马北来船”。

梅关驿道上还传颂着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当年张九龄奉旨凿道时,梅岭山上住着一个能破土土复生、砸石石复合的妖精,此妖见张公凿道坏其道场,便处处与张公作对。每当张公凿通关口,妖精便用妖术重新闭合关口。几个轮回下来,不仅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工作还难以有突破性进展,这可把张公急出了病。一晚,张公梦见一位白胡子神仙托梦:“若要驿道通,须舍弃夫人”,张公顿时惊醒,恰见夫人戚宜芬在身旁落泪,便询问缘由,夫人告知说“刚刚仙公托梦,说有一法可破除妖术,即需有孕之人以身祭关方可助你”。爱民如子的张九龄怎么舍得让一个身怀六甲的妇人去血祭关楼呢?便称无稽之谈不与相信。

第二天,张公又率领民工继续开凿驿道,花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又一次凿通了关口。为防妖精作法,当天晚上,张公带着民众在关楼下燃起柴火,希望能用火光赶跑妖精。凌晨4时,顿时乌云滚滚,雷电交加,妖精驾着黑云又开始施展妖术了。就在关楼快要闭合之时,只见身怀六甲的张夫人大叫一声跳入火堆,瞬间,火焰燃起三丈之高,随后化为一阵狂风,腾空呼啸,迅速吹散了乌云,熊熊大火将妖精卷入火海,随之吞没……。为完成夫君心愿,张夫人舍身祭关的行动终于破除了妖术。后人为感激和纪念张夫人的功绩,就在梅岭的南面建了一座夫人庙供瞻仰和祭祀。这是民间传说,自然不可轻信,但也由此可见工程之艰巨,因为张九龄开凿的这条路要贯穿梅岭的最高峰,把群山之巅一劈为二,可见张九龄的决心之大。

驿道建成后,为了维持道路安全、畅通,历朝历代的官府对道路的维修从未间断。明成化十五年(公元年)此路年久失修。据《大庚县志》载:“旧有砖石细街,岁久碎没,尺点丈缀,散如列星”,南安(今大余)知府张弼(号东海)“用集父老,率工师,亲陟岭”主持重修。以千分之一的税率征收过岭盐税充作修路经费,召集闽、赣灾民,实行工赈修路,参加修路者,日以万计。成化十五年八月兴工,次年十月完成,将江西境内25里长的岭路全用块石铺砌加宽至1丈,“砌以石磴,步级而升,”路缘用石长条固边,路面平整坚实,遇水架桥,确保晴雨畅通。使“开元遗险,脱于迥旋,人可掉臂醉行,负任者昏夜可以陟降”。在这次重修工程中,还以余资修补了城中街巷以及城外至迎恩坊而北的道路,交通大为便利,张弼此举深得民心。当地人民建造了“东海张公遗爱祠表示追念。

明天启四年(公元年)八月,岭路又以年久圮坏,行道维艰,由县令陈九锡主持整修,重砌岭路余丈,补修也余丈,增砌护墙四堵,以防骡马堕入坑堑,改弯取直,开避新路余丈,使最狭处也“可方车”,费钱17万多缗,半数是捐施所得江西公路史。

清代,从嘉庆至道光年间(公元年)曾多次议及重修岭路事,初议“筹载货钱为公修”,后议“归行户捐修”,但都有名无实,结果“路圮石没,依然泥淖水冲”。道光三十年(公元年)知府汪桐阶到任,深感“岭路之修,不惟利及一郡之民”,而且“千省仕宦之驰驱,舆夫服贾之商旅过者都是,远至诸夷朝贡之臣,并嘉赖之”,所以此路非修不可。于是亲自上路查勘,决定当年农隙时组织民工修治,七月兴工,自梅岭修至下三段,又于次年(即咸丰元年,公元年)四月自下三段修至广大桥,化了一个冬春将梅岭顶至府城的25里路修整完毕。

通过这次整修,总结了经验:“若每岁继修,何患不胥成坦途”,从此后定下章程,实行定季节(冬春农隙)、定路段(分为梅岭顶至下三段和下三段至广大桥两段)、定经费(年继修费缗,厚给工食,使民踊跃赴役)、保路况(保持明成化年间重修的石路水平)“三定一保”的经常性维护保养制度。使岭路一直保持了明代的风貌,路况优良,直至民国22年修通公路前,此路依然保持道幅一丈五六尺,为我国南部少见之良路,现关路俱存,成为赣南游览胜景之一江西公路史。

为了使古道发挥更好的功用,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开始完善,宋朝蔡挺和蔡抗维修道路时,还命人夹道种植梅树、松树,以便行人休息,开启了后人在驿道种植梅花的传统。南宋淳熙九年(年)南安知军管锐夹道种植红梅,明朝南安知府在整修驿道时广植红梅,明天启年间的大余知县刘九锡大修岭路时大种梅树,使原本单调、枯燥的大道营造成一条充满生机、充满诗情画意“景观路”。除了梅花,岭下还可见主人用来喂马的马槽,供行人休憩的凉亭,方便过往客商、行人休息、食宿的饭铺、客栈,还有供官吏、驿使往来歇宿、换车马的驿馆。县记载:水南城20公里,峻岭盘等,上山云霄,北旧有驿馆,匾曰:梅花园。明清时驿馆移于城内驿使门,称水马驿。“陆路有水马,水路有红船,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这是现代公路服务区鼻祖。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才子解缙在永乐四年()被诬为“廷试阅卷不公”,贬为广西布政司参议,不久又发配到交趾(今越南一带)后,永乐八年()夏天,解缙同广西布政司检讨(编修史官)王称从工作地出发,经广东、江西到南京奏事,他看到大庾岭北麓遭遇大旱,田地龟裂,水稻无法栽插,心如刀割。一问南安知府,已经2个月没有下雨了。而在大庾岭南麓的南雄地带根本没有干旱的迹象。经过走访,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解缙心中形成:借鉴京杭大运河的做法,凿穿大庾岭,在章江与浈江之间开通一条运河,水源调配、货物运输等都会迎刃而解。问题是,开凿运河工程浩大,而当时明成祖朱棣正在北方兴建京城,根本没有准许动工的可能,否则这必将是不亚于京杭大运河的伟大工程。

海上丝绸之路之路的繁忙商道

原始驿道从县内章江河畔的东山大码头开始,越过梅岭到达南雄的浈江河畔,全长80里,两省各40里。现在保存较为完好的即是景区内的这5华里,目前是我国南方唯一一段保存完整的古代驿道。大家可不要小看这条有着多年历史的驿道,在古代它可是中国江南唯一的一条“国道”,是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陆路枢纽。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官轿、富豪商贾的货物、海外诸国的贡使都经此道,所以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第二条丝绸之路”的美称。

驿道开通后为大唐国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唐朝时,广东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京城输送出的茶叶、丝绸以及瓷器等物品,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然后逆赣江、章水而上,翻过大庾岭进入南雄,顺浈水、北江到达广东沿海口岸,随珠江出海到达东南亚等国家。这条便捷的通道当时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一条主要通道,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它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输送到国外,并把海外国家的奇珍异宝如珍珠、象牙、犀角运回到中国,可以说,这条通道完全就是今天的“京九”大动脉。作为沟通南北经济的黄金通道,梅关驿路在宋、元、明、清时期,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商人货物、达官贵臣、文人墨客从此经过,形成繁荣昌盛的“商业长廊”千余年不衰。

宋代,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梅岭路显得日益重要,元代脱脱《宋史》记载:“广南金银、香药、犀象,陆运至虔州而后水运……当岭表咽喉之冲,广南纲运,公私货物所聚”。

《宋史蒙正传》记载,乾德中,宋太祖赵匡胤诏供奉官蒙正规划岭南陆运香药入京,“蒙正请自广、韶江溯流至南雄,由大庾岭步行至南安军,凡三铺,铺给卒三十人,复由水路输送。”宋代,官府对盐实行专卖度制,官运官销,南雄食粤盐,江西食淮盐,由于淮盐质量不好,斤两不够,价钱又高,故虔州-带百姓多入岭南盗贩,走私活动在粤赣边十分活跃,朝廷深以为患,官员争议不休。元丰三年()蹇周辅立盐法,以粤盐一千万斤行销虔州和南安军,仅行七年,蹇法被废,江西复食淮盐。但岭南的走私贩盐活动依然十分活跃。宋张弼在《梅岭路均利记》记载: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数有干。

明代,张弼于成化年间率工督修梅岭驿道,梅岭路成为了广东货物输往外省最多的一条商路,嘉靖年间,梅岭路及浈江沿河就有盐店、牙行间,民船艘。明代著名学者被人誉为“为人怪妄”的桑悦在《重修岭路记》中写道:庾岭,两广往来襟喉,诸夷朝贡亦于焉取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士。万历二十三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经过梅岭时看到:“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象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利玛窦《中国札记》)。

盐依旧是明代大宗往来的商品之一。洪武三十年(),粤盐行销江西南安、赣州、吉安、临江四府。同时,明代,佛山是全国有名的铁器产地,许多外省大商人都来佛山采购,明人霍与瑕说:“两广铁货所都,七省需焉。每发浙、直、湖、湘客人腰缠过梅岭者数十万,皆置铁货而北”。除盐铁外,广东出产的陶瓷、锡、荔枝、龙眼、糖、蒲葵制品、箱、藤、席、蜡、香料以及国外进口的番椒、苏木、宝石等商品,经梅岭商路而大量进入国内许多市场,而外省的粮食、丝、茶、棉布、木材等也经梅岭商路而大量进入广东。万历六年()太平关(今南雄城河南桥)抽取的商税铁课银达4.3万两,占全国各大关卡税收总银两的38%,仅次于山东。由此可见,梅岭商路货物运输之繁忙。

清代,梅岭繁华依旧,清代大经学家胡会恩的《庾岭》记载可见一斑:仄径或摩肩,争道或攘臂。挥汗成霡霂,炎云蒸昏噎。担簦喘息停,邮亭暂饮憩。络绎海贾装,磊砢珠官棁。齿角殚犀象,羽毛竭翠罽。邪许曳奇木,细琐匦蕉荔。集贿与赕筒,捆载复辇递。扶胥不爱宝,搜抉穷根底。清代盐仍然是粤赣两省交往的大宗商品。康熙二十四年(),粤盐始行销江西南安、赣州两府,嘉庆、道光年间,南雄的雄赣埠商人每年行销江西盐引道,约万斤。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两税收还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入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光绪、宣统年间,雄赣埠配销盐引14.6万包,约2千万斤。

梅岭路上,每年官员经过,解运贡品,往来络绎,需使用役夫约以万夫,以致当地百姓不胜负担。清末甘棠记录的《重修梅岭路记》显示:谓岭乃南粤襟喉,诸夷朝贡,四方商贾,贸迁货物,上及仕宦,俱于是焉取道。据《清文献通考》记载:广东额解贡品有;高锡3.36万斤,白蜡1.26万斤,点锡21.17万斤,以及其它大批贡品;加上海外诸国进贡的就更多了。锡、铅多为海外进口,民间需求量也大。清初,广锡“捆载而过梅岭者踵相接”。到了乾隆年间,海禁被撤销后,南安水运更加繁荣发达,章江沿岸多个码头经常停泊有大大小小多艘船只,南安城里还设有船行、桥行和水陆驿站,并设置有专门储存转运货物的行栈。从县城到关楼的整条驿道上,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店铺,十分繁华和热闹。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南北往来改由海道,但粤赣两省往来仍以梅岭路为中枢。民国10年()梅岭商路上仍“荼亭饭店,一里数间,贩客往来,日计盈万”。江西的土纸、大米、红瓜子、板鸭、香菇、桐油、中药、瓷器、木材、钨砂大量南下,而北上多是洋货,有盐、璃玻器皿、糖果、海味、棉布、洋蜡、火柴、洋油、粗铜铁器等。仅土纸一项,交易量就有10万担,值银50万两。由此可见,民国时梅岭路仍然是一个货运繁忙,商业繁华的地方,直到年赣粤公路(赣州-南雄)开通后,驿道才失去了作为交通运输商业要道的作用。

其实,最早沟通梅岭南北的道路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走的这条驿道。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然而此时的秦王并不满足中原的广阔领土,他把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东南沿海。登位后的第一年,他派了一支50万大军到达大余,在这里囤兵积粮,往南进攻。为修开一条行军线路,秦军在大庾岭上开通了一条宽约2米的小路,位置就是现在贯通江广的国道这里。但现在的梅关古道并不是在这里,而是向东移动了数里。是什么让古道移动了数里呢?原来隋唐以前,中国运输国外的商品,多以丝绸、茶叶为主。

故从故都长安运往西方诸国之商道,有“丝绸之路”之称,隋炀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凿,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逾大庾岭而进入广东,然后顺江水到达广州,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另一条主要通道,到了唐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元盛世,经贸商业发达,货物往来频繁,当时货物的进出口岸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岸,而最大的交通大动脉就是长江水运和珠江水运,中原和海外的货物通过这两条水系到达大庾岭,然后由挑夫经过秦军当时行军的路线翻过梅岭分别搬运到大余南安东山大码头和广东南雄的浈江码头,再通过水运运往内陆和海外。

但从中原经江西通往岭南的陆路,仍是秦汉时期开拓的新道,由于行程路线长、路面小,使得货物经常积压,朝廷对此很是忧心。当时在朝为官的张九龄提出在梅岭山上重新凿通一条大道的解决方案,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认同。经过反复测量和论证,张九龄最后决定在离广东南雄浈江码头最近的地方凿修驿道,也就是现在的古道位置,它比前面秦军开通的道路减少了4公里,总长约40公里,是挑夫挑担行走的最佳里程,一条便捷而繁华的商业通道由此而生。

驿道文化和贬官文化交相辉映的古驿道

梅岭海拔不高,只有米,但这里地势险要,奇峰叠秀,而且山峰连绵不断,逶迤数百里,把江南的天空一分为二,所以地理学家把这里称为“一山分割两边天”。现在的梅岭是江西和广东两省的分水岭,是两省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可在古代,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它还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区域的分界线:梅岭以北属于中原地区汉民族居住的土地,归属于比较发达的汉族文化区域,而梅岭的南面,则是古代南蛮族居住的土地,是蛮族部落文化区域,两个民族,两种文化在这里交会相融,使梅岭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特有的历史文化风情,形成了驿路文化和贬官文化交相辉映的岭路文化。

上梅岭前要过“接岭桥”。“接岭桥”建于宋朝时期,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3.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从山脚到山顶。大概需要40分钟。

梅关驿道古时又称为“使节路”。公元年,荷兰国任命彼得·德·候叶尔(PieterdeGoyer)和雅可布·凯塞尔(JacobKeyzar)为使臣,出访中国。7月19日,候叶尔和凯塞尔率荷使访华团一行,从荷兰巴达维亚外港乘快艇高德克号(Koudekerke)和贝鲁道尔号(Bloemendua)向东方扬帆远航,当年9月4日到达广州。其时,统治广州的是清政府的两位广东藩王平南王尚可喜和嗣靖南王耿继茂。荷使访华团到达广州详陈来意后,受到两位广东藩王的热情款待,安排各项活动并带使团成员到珠三角各地走访。

年3月17日,荷兰访华使团从广州出发,沿水路北上进京觐见清朝皇帝。北上船队由50艘船只组成,广州水军派出一名老海道任最高指挥官,并配有2名副手、2名队长和清兵护送。船队经三水、清远、英德、韶关沿珠江、北江、浈江而上,4月4日到达南雄。南雄地方官员热情接待了使团一行,并安排了名挑夫搬运使团的贷物与行李。4月8日,荷兰使臣带着一部分朝敬皇帝礼物,在名清兵护卫下,骑马翻越梅岭,在日落前到达南安,“就宿在河边一座舒适的房子里”,其余人员带着行李于4月9日逾岭在南安城汇合。

南安府署官员拜访了两位访华使臣,转达了清皇帝旨意,盼望他们早日到达京都。按访华团继续旅程要求,南安督运官迅速筹备船只,装运好使团的贷物与行李,于4月13日顺流而下北上。访华团经赣江出湖口入长江,转京杭大运河,7月17日到达北京,10月2日顺治皇帝在皇宫接受了荷兰使臣的朝觐,接受了荷兰国的朝贡物品,礼部衙门以皇帝名义宴请了两位使臣。

10月17日,荷兰访华团结束在北京的访问,离开北京沿水路返回广州。年1月15日再度到达南安,住宿了一晚后,在30名清兵护卫下再次攀越梅岭,经南雄到达广州乘舰回国,3月31日回到荷兰国的巴达维亚外港。此次荷使访华共历时二十个月又十七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诗中说杨贵妃嗜爱荔枝,为博妃子喜爱,唐玄宗不惜差官从岭南运送荔枝到京城,贵妃所吃到的新鲜荔枝正是途径此道飞马传送的。

梅岭以梅著称,这里的梅树自西汉开始就已有种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梅岭之梅,受岭南岭北气候的迥异而出现“山岭山麓花不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景观,因此胜景,梅岭从古至今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题词赋诗,留存下许多咏梅佳句。正如宋代诗人张道洽在《梅岭》诗中所云:“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花以文名,文以花传”,梅岭梅文化在中国的诗坛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据载以大余梅为主题的诗词有一千余首,目前大余县收集到的已有三百多首,最早的一首当属三国时期的大将军陆凯奉命率军前往海南途经梅岭时写下的《赠范晔》:隆冬时节的梅岭,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令他想起了几年前和好友范晔在无锡太湖邓蔚山上同赏梅花的情景,此时正好有一役使经过,他便折了一枝梅,写下“折梅逢役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诗句,托役使一并带给他的好友。后来,也有人用把梅花称做“一枝春”,“一枝春”也成为形容朋友间纯洁友情的代名词。在梅岭山头东侧,景区设计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特邀当代书法名师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镌刻于石碑之上,形成诗碑林供游客欣赏。游客在梅关景区内,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山腰上有座仿古建筑的阁楼,是望梅阁,它始建于宋朝,原名望梅亭。明代天启五年(年)重建后更名望梅阁。现于年重建,为一廊亭相连的仿古建筑,两边设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客观赏休息。阁旁立柱上题有“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的楹联。东半部为重檐正方亭,上书“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楹联。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重上梅山,亲笔题写了“望梅阁”牌匾,望梅阁也是梅岭观梅望景的最佳之处。

梅岭北侧的驿路有座仿围屋建筑,叫“梅国驿站”。驿站是古时为来往的役使、官员提供休息和更换马匹的场所,同时也是供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地方,驿站也是邮局机构的前身。古时设置驿站为“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其中“亭”指小型驿站,站内只供养5匹以下马匹,可以提供官员或役使的饮食,但不设置住宿。而“置”则是指比较大型的驿站,供养马匹在12匹以上,除提供饮食外,还可以提供住宿、接待等服务项目。梅国驿站属较大型驿站,当时有十多匹马,据记载,在这驿站的后面有一个“倒马坑”,专门用于掩埋长途跋涉累死的马匹。由于梅国驿站处于古代中原和岭南的交界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别,它不仅是中原进入岭南的最后一个驿站,同时又是由岭南进入中原的第一个驿站,象苏东坡、汤显祖、文天祥、周敦颐、朱熹等等,都曾经在此休憩。

当然历史上众多文人学士由于触怒权贵,抗击朝庭,被贬官去职,发配岭南,他们途经梅岭时,都不免为这里的梅花景色和自己的去路感慨万分,借以诗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想,尤其是苏东坡,他曾因触怒官权,被流放到海南,途经梅国驿站时,内心满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不知今此一去可否有返回中原的可能,悲戚中写下《赠岭上老人》诗篇(梅骨霜鬓心已灰,青松十丈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徽宗赵佶1年即位后,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重返江南,已是64岁的他再次回到中原的梅国驿站,品着曾经喝过的青梅煮酒,内心感慨万千,便用“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的诗句表达自己的心情。大余停留的时间里,苏东坡还用诗句“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来赞誉大余优越的地理位置。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万历年间,受到张居正牵连,被贬为广东总兵。时值金秋,天高云淡,一日他登上梅岭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身闲。依稀已觉黄粱梦,确把梅关当玉关。”

明万历十九年(年),汤显祖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时,因上疏严词弹劾首辅申时行等朝廷官员,并抨击朝政,惹怒了万历皇帝,一道圣旨把汤显祖贬谪到雷州半岛的徐闻(今广东省的徐闻县)任典史。汤显祖途径大庾时,在南安府后花园看到伙计在砍一颗梅树,受好奇心驱使,并上前探问。原来,府内一位小姐在花园与心上人幽会,被她父亲发现后棒打鸳鸯。小姐为情所困,忧郁成疾,香消玉殒,葬于梅树之下。每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梅树的树叶就会嗖嗖作响,依稀还有女人“还我魂来”的凄惨叫声,新任太守为了免遭梦魇之苦,迫于无奈,雇人将园中又粗又大的梅树砍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汤显祖在南安府后花园听到的“梅树还魂”的灵异故事,成就了他“玉茗堂四梦”(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现在大余县城东南角章江之滨建有按汤显祖著名的戏剧《牡丹亭还魂记》场景的牡丹亭公园。

据说,被誉圣人的王阳明用智谋在广西快速平叛贼乱后重病染身,上疏朝廷回乡养病,当轿行至梅岭关楼时毅然下轿,在关楼驿路上,眺望着层峦叠嶂的群山,俯视着弯弯曲曲鹅卵石铺就的驿道,还有被梅树掩映亭台楼阁,无不感叹地对身边人说:“我从政几十年了,到过不少有名的地方,但像梅岭这般集军事要塞、自然风光、人文底蕴和商贸繁荣之大成的风景点还是少有的。十年前,我统兵在南安大庾评定贼乱时,曾数次登上梅岭。对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楼和`南枝花落北枝开`的梅花奇观,我是终身不忘啊。

”后王阳明在相迎弟子的搀扶下,一边慢慢走下梅岭驿道,一边赋诗一首,深情地描述了当年南赣平乱时,丛山密林之中,与山贼周旋战斗的艰辛岁月。是啊,他对这块彪炳史册的“变盗贼强梁之区,为礼仪冠裳之地”致良知教化民众的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最后他魂归梅国,化着梅岭上傲霜斗雪、高标俊逸的梅花。南禅宗主惠能也曾途经梅岭,在余避难。六祖惠能精通佛学,承接衣钵后受师兄神秀追杀,在五祖的授意下南返普法,曾夜宿东山寺,避难于梅岭。在南方隐居16年后,广布佛教,创立“南宗”,成为南华寺始祖,其弟子为纪念恩师六祖在梅岭的磨难,在山顶修建“六祖庙”,并开山筑丫山灵岩寺,至今仍香火不断,成为佛学圣地。

梅骨铮铮--英雄豪杰的战斗疆场

梅岭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都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足迹。

应该说,梅岭不仅是一座风景名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更是一座革命名山。在《南安府志卷二十九事考》中,发生在大庾岭上的战事有数十起,发生在上面的故事也如梅岭的梅花般,绚烂多彩。南宋元祥兴二年(年),元兵把文天祥从广州押至南安军,当文天祥踏上梅岭越过关楼时,举目远眺,哀鸿遍野,满目疮痍,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于异族之手,广大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禁百感交集,满腔悲苦。于是,从抵达南安军那天开始,他就绝食,并在东山码头的囚船上,写下了一首慷慨激越的《南安军》诗篇: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南朝陈霸先三万精兵度梅岭,北讨景侯,建立陈王朝。太平天国军翼王石达开部浴血梅关,一万余人据险坚守20余日。

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两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成了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

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长征,只留下时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的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陈毅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受到国民党10余万兵力的围剿,部队损失惨重。年3月,项英、陈毅率部队突围到赣粤边的北山一带,也就是信丰的油山、大余的梅岭一带坚持战斗。同年4月,项英、陈毅在大余河洞乡长岭村主持召开了赣粤边党政军干部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长岭会议”。

这次会议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的电报指示精神,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具体研究了在赣粤边坚持和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和策略,决定由项英、陈毅坐镇北山,亲自指挥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的游击战争。可以说,长岭会议是红军由正规战争作战方式转入游击战争作战方式的新起点,它为赣粤边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做好了组织和思想准备。长岭会议后,赣粤边地区掀起了一场反对敌人猖狂“清剿”的革命高潮,因此在油山、在梅岭到处都留下了革命领导人和游击战士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如“梅山事件”、“油山事件”、“小汾桥事件”等,其中“梅山事件”的发生地就在梅岭。

项英、陈毅率领赣粤边特委和从苏区突围出来的红军从油山转移到大余,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战争根据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一直传颂到今天。应该说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不仅在政治上坚定和鼓舞了人民的意志和胜利的信心,更在军事上有力配合了主力红军长征,它在中国的革命史上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梅山事件”是这样的。红军主力长征后保留下的红军游击队人数不多,但敌人深知“火种不灭,必将燎原”的革命趋势,于是采用各种手段“清剿”和血洗革命根据地,决心彻底消灭红军游击队。他们运用“恩威并重,剿抚兼用”的反革命策略,一方面在政治上搞种种欺骗宣传,企图消减红军游击队员的意志,进而彻底瓦解、消灭红军游击队,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更是实施大规模的“围剿”,迫使红军游击队失去了一切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过着“天当被地为床,野菜野果为主粮”、“饥同飞鸟争余粒,倦向茅草索绣裘”的“野人般的生活”。

位于梅岭半山窝的隐蔽处,过去是林莽繁茂,茅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可以想象当年游击队员生活的艰苦。年冬,项英、陈毅以及赣粤边特委在梅山村召开兵运工作会议,当时在国民党大余驻军中做“兵运”工作的陈海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结束后,陈海在返回的途中被国民党逮捕,最后经受不住严刑拷打而叛变。为了取得国民党的信任,陈海伪造了“党中央派人来余”的信件,以骗取陈毅等同志到大余县城地下交通站(春花酒楼)与党中央的来人接头联系。陈毅他们长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收到信件后异常惊喜和振奋,第二天一大早,便书生打扮与梅山村区委书记黄赞龙两人前去接头。

为安全起见,陈毅和黄赞龙决定去趟陈海家,在陈海家门口看见陈海妻子洗衣服,便问“陈海先生在家吗?”他妻子头也不抬回答“到团部去了”。由于大余方言说“团部”跟“糖铺”发音近似,身为外地人的陈毅硬是把“团部”听成了“糖铺”,以为地点改为中共赣粤边特委设在大余县城的另一个秘密联络站—“广启安糖铺”内,俩人便又急忙赶去糖铺。由于去陈海家耽搁点时间,待他们到了“糖铺”时发现门口已有国民党士兵在清剿,知道情况不妙打算撤回梅岭。而此时,城里已经开始戒严,国民党士兵在街上到处盘查,情况非常紧急,熟悉地形的黄赞龙带着陈毅从小路绕道出城,为避免被人注意,出城后各自回梅岭。

而此时的梅岭,国民党也已设下天罗地网,正等着活抓陈毅。趁着天黑回到梅岭的陈毅来不及转移,又被清山围剿的敌人重重包围,于是他只好和部分联系上的赣粤边特委人员昼伏草丛,夜间转移,在梅岭范围内与敌人一连周旋了二十余天,此时因为没有干粮,梅山村的老百姓也无法秘密提供食物和药品,陈毅他们只能以野菜野果充饥。一日,隐蔽在梅岭斋坑洞中的陈毅,腿伤复发疼痛难忍,想到处于敌人的重围之中可能难于脱险,焦虑中诗意顿涌提笔便在衣襟上写下诗篇《梅岭三章》。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碑,摹刻的是陈毅亲笔手书。敌人在山上围剿20余天后,没有搜到游击队员,便疯狂地放火烧山,企图把陈毅和游击队员烧死在梅岭山上。都说陈毅将军是位福将,危急时刻天公作美,一场大雨及时降下,把山火熄灭,陈毅和其它游击队员得以化险为夷,《梅岭三章》这三首诗也得以后人传颂。

梅岭三章:(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年夏天,国民党代表何应钦和日本驻华北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在天津塘沽签定不平等协定,将河北、察哈尔两省大部分的土地无偿割让给了日本,这一消息传出后,全国上下非常愤慨,陈毅元帅当时正在梅岭开展游击战争,听到这一消息后,心中也是怒火难息,挥毫写下《登大庾岭》,以表达心中的愤慨,和自己的爱国之情,这首诗刻在驿道上有多年历史的古枫旁的石碑上。

当代人物参观梅岭

梅关景区是人们寻古觅胜之地,近年来到梅关参观访问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等及社会知名人士李葆华、于光远、赵忠祥等。陈毅元帅的女儿丛军也于近年带着《追寻父辈的足迹》摄制组来到大余,拍摄陈毅元帅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影视界以梅岭、梅关为外景拍摄过《梅岭星火》、《从奴隶到将军》、《客家人》、《浴血坚持》和其他一些新闻记录片。

古驿道的研究价值

梅关古驿道作为我国南方唯一保存完整的古驿道,现存2公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中段梅岭,南临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北接梅山村乱石铺村民小组,地理坐标为东经°25,北纬25°22,海拔米。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8公里,南距广东省南雄市30公里)及驿道上的千载雄关,梅关诗碑林、梅国驿站口、庚将军祠、云封寺、陈毅隐蔽处,牌楼等景点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经济、文化、治安和军事的活化石和活文物,就有申请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所以要加强古驿道本体和驿道上文化遗址的保护,出台规划指引和规范标准,出台《江西省梅岭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古驿道示范地区规划建设标准》等规范指引,制定历史文物信息表述标准,在省域地图上标明古驿道及其周边区域资源情况。构建古驿道标识系统,制定《梅岭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建设满足各项活动需要和村民日常生活服务功能的立体信息柱,做好标识牌的制作安装和养护管理。制定《古驿道交通连接线标识系统设置指引》,提升古驿道与现代道路连接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做好古驿道保护修复,严格按照《梅岭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采用生态修复手段,科学开展古驿道保护修复工作,保护好历史遗存的真实载体和古驿道沿线生态格局。

从古代记录的文献可知,古驿道自唐至清末路面全部用石块铺砌、路基稳固(路缘用长条石固定)、路面平整,坚实(临崖、谷路段设有护墙)。宽度在3米多至5米多之间,有的路段甚至长达7米多,属于质量好的优良道路。环境优美,道路两侧广栽梅树、松树加以扮靓装饰。服务设施齐全,驿道上设有凉亭、饭铺、客栈方便过往客商、行人歇息;还设有驿馆供过往官员、驿使歇宿和转换车马。这是现代公路服务设施的鼻祖。经过总结经验教训,养护上探索建立了“三定一保”(定季节、定路段、定经费,保路况)经常性养护保养制度。

可以说这条古驿道的建养基本代表了我国古代陆路交通水平,也符合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应该说在明朝以前在世界陆路交通也是处于领先水平。千年商贸繁盛,驿旅畅通的古驿道无疑象征了我国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和瓜瓞延绵。但是也应看由于我国古代几千年相传的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生产的贫弱,致使陆路交通一尘不变,都是人力、蓄力行走在石板路上的运输,到了清朝,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陆续爆发,工业革命完成后,公路、铁路大量兴建,火车、汽车运输蓬勃发展,中国的陆路交通就大大落后了,交通的落伍说明了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才有了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的革命,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交通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笔者注意到由于大余县的梅岭(大庾岭)处于五岭之首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大余县的交通从古至今一向发达,是研究我国古代从古至今陆路交通建设的好地方,梅岭古道是封建社会的国道(官道),而古道东侧从右至左的赣粤高速、国道和赣韶铁路代表了封建社会结束后现、近代公路发展水平,其中国道的韶(南雄)余(大余)公路的前身是民国修建的赣粤公路(赣州至南雄路段),施工草率,路基低洼,底子薄,路面粗粝(多为碎砖、砂砾简单铺成),桥涵为临时性木桥涵。抗日战争和解放前夕先后遭到破坏,经过解放前夕军民抢修和交通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改建实施(江西和广东路段同时改建),于建成国道三级公路,其中赣州--小梅关段于年代改建成油路,上世纪九十年代改建成二级公路,年改建成一级公路。赣韶高速于年建成通车。

而赣韶铁路于年4月建成通车。赣粤公路代表江西普通公路发展全过程,在江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前就是江西公路的缩影,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经济元素和风云激荡的革命斗争精神。你看位于五岭之首梅岭脚下的大余陆路交通从古至今脉络多么清晰,看到这四条路大余陆路交通发展史一览无余,几乎就是浓缩的中国陆路交通发展史。古今一比较,就可以发现古代几千年封建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近二十几年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进入了一个交通腾飞阶段,不但全部国省道实现了黑色化,告别了砂石路,而且全部升级改造为二级以上公路,更重要的是,高速公路、高铁发展突飞猛进,现今双双跃居世界第一;农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不少农村修好了通组公路。我们应该为我们国家强大的交通和国力自豪,公路梦托起中国梦,她已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招手,我们生活在伟大的祖国是多么的幸福。

但这条古道值得尊重,没有先人的筚路蓝缕,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就没有古道的历久弥新,代代延续,一脉相承;就没有现代交通的快马加鞭,日新月异,美不胜收。梅关古道,是陆路交通的老祖宗,弥足珍贵,绝非几条高速公路和高铁可以相比的,值得我们永远珍惜!

==============================================

原创作家简介:王瑞峰,曾用名,王瑞亭,昵称,绿岛。男,53岁,在赣州市公路局崇义公路分局工作。市作协会员,研究方向,哲学,民法,行政法及公路交通法规,从事文学创作20年,在媒体、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及文学作品若干。

#青海所有贫困县脱贫摘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