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绘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大观园。
大观园建成后,主事者向贾政汇报:“只等老爷瞧了,好题匾额对联。”贾政沉吟半晌,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道出了园林匾对的既不易作,又不可缺。
如果说山水、建筑、花木是园林的物质实体,那么匾额和楹联便是园林的精神灵魂,传递出东方园林独具的意境和神韵。
在融创春风桃源,融创华南对“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进行提炼,并结合园内风景进行匹配或转译,拟成匾额楹联,将眼中风景与人生感悟联系起来,既观美景,更悟人生。
融创春风桃源的匾额楹联,融汇了精雅的江南造景、多重的桃源文化和独特的华南基因。入口开始的水巷、洞门曲折相接,以字词作引,勾勒出一条深入桃源的幽长路径。
入口是一道方形门洞,外侧门匾上书:“春风桃源”。宋代诗人舒坦诗云:“桃源二月春风起,是处秾华有桃李”。桃花源是一段与春天的美好相会,桃花李花在春季盛放,明媚而秾丽。
门洞的一角和门外的对面都栽有修竹,映在清澈的池水中,清幽苍翠。此情此景,又与宋代词人姜夔的“春风桃花溪,寒渌绕苍翠”相合,水池清涟,苍竹修修,感官从这里开始渐入佳境。
门洞内侧匾额上的“清溪云林”,取自唐代王维的《桃源行》:“当时只记入山深,清溪几度到云林。”
王维是陶渊明桃花源在唐代最著名的传承者,这首《桃源行》被誉为改写《桃花源记》最成功的诗作。所取诗句描写了渔夫离开桃花源后对桃源的追忆。这里是春风桃源的出口,游者穿过门洞离开之前,“清溪云林”四字让人再次回忆起刚刚游赏过的溪流翠景、深山云径景致。
沿着架在池中的错落板桥前行,迎面是一座圆形月洞门。
门洞外侧上书“归田”,内侧上书“适俗”。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这里是游园的起点。穿过此门便回归到陶渊明所向往的自然田园;走出此门,则将回到喧嚣纷扰的凡尘俗世。
门内有一条细砖小径,从两侧的翠竹间曲折穿过,人的心境亦随之逐渐平和。小径转而向北,尽头又有一座门洞,采用方形抹角式。外侧匾曰“步陶”,内侧匾曰“景苏”。
“步陶”,是指追随陶渊明的脚步,他是桃花源故事的创始者;“景苏”提示桃花源的另一位主角——苏东坡。苏东坡将桃花源带到了华南,在宋代就为这片土地种下了桃源基因。“景苏”二字,正是对他的景仰和赞颂。
穿过“步陶”门,又是一处小庭院,对面有座四瓣海棠花门,内外各有一方题额。外侧为“壶天”,内侧为“云径”。
乾隆《素尚斋》诗云:“松间觅云径,石罅眄壶天。”从海棠花门对面回望这处小庭院,地面以石板铺就,中央特置山石,与孤松相掩映。古人通常将“石”比作云,行走在山石小径之间,宛如漫步于天空云朵之上,“云径”二字,便是对这一景致的绝佳概括。而“云径”所通往的,自然是仙境,也就是正面匾额所提示的“壶中天地”。
从“归田”到“步陶”再到“壶天”,这几处玲珑精巧的庭院宛如曲折幽深的“桃花洞”;穿过第三道海棠花门,便进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欲扬先抑的手法,自带一种“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吸引力。经过一段“清溪云林桃源路”之后,就到了中心庭院,一座池岸曲折的水面,集汇全园风华。
水池南岸正中,坐落着园林的主堂——烟容波态水榭。水榭面池悬挂匾额——“烟容波态”四字,采用苏轼的书法字体,概括了全园的明媚风景。
匾额两侧悬挂楹联“云山得伴松桧老,烟月随波芰荷香。”上联取自苏轼来到岭南后,初次尝到甜美荔枝时写下的名句:“云山得伴松桧老”(《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下联则是配合上联,共同构成对园中美景的贴切写照。
水榭右前方种有一株松柏,古干虬枝,堪作园居的理想伴侣;对面池中芰荷绽放,清香扑鼻,悦人眼目。池边的各处景致,宛如漂浮在水上,烟容波态皆收纳于一堂之中。
从主堂出来向西,跨过一座石板小拱桥来到西岸。石桥南侧有瀑布飞泻而下,莹澈如银珠。池西贴墙建有一座小轩,从西南角入,由东北角出,北东南三面皆采用玻璃花窗,玻璃中间以蓝色琉璃嵌出连绵的菱花图样,称作“晴雪轩”。
宋代陈与义诗云:“白水春陂天澹澹,苍峰晴雪锦离离。”透过琉璃花窗,园中景致笼上了一层蓝色的梦幻之感,宛如沐浴在飞雪之下,营造出《红楼梦》“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意境。
出晴雪轩,是一道曲折的游廊,共四折。第二折斜跨在水面之上,掩映住西北的水尾,有拙政园“小飞虹”的夭矫轻巧之态,引人逗留,惹人遐思。游廊东北通向北岸高处的六角亭。
穿过“壶天”洞门后,若沿水池东岸北行也能来到此亭。抵达前须先跨过一座石桥,名为“浮翠桥”,与宋代古桥同名。宋代郭印有《浮翠桥》诗,诗曰:“壶中无尽景,更渡一浮桥”。桃花源里的壶中天地,风光无限,行过此桥,景致更胜。
池北的六角亭是全园各景的交汇之处,位于东、西水巷,北面巷道和南面主园的交点上,汇聚四方之客;同时亭身架起,又是园内的制高点,名为“涵虚亭”,取自苏轼为画竹名家文同题写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涵虚亭》。
涵虚亭东向有一副楹联:“花满几枝,行看千朵蕴灵秀;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上联描写周围实景,凤凰木、鸡蛋花、紫薇、石榴等各色花木,千朵如焰。下联化用苏轼原诗,涵虚亭六面通透,空无一物,因此能够包容万景。
水波氤氲,亭桥相依,中心庭院将建筑、花木、水石等景观意象或舒展、或细腻地架设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这片清秀的桃源景致。
景深,而情至。中心园林往内,花木高墙掩映下,便是更幽静的私家院落。所有的起伏与琐碎,历经一路的缓释,在这里有了更妥帖的安放。
沿涵虚亭向西,是一条东西向的水巷。水巷南岸第一家可穿门而入,登堂入室,建筑南侧有一座小庭园。园内东南角建有四角半亭,名为“真赏亭”,北侧悬挂对联“赏花试茶得真趣,听雨观云寄幽情”。
上联化用苏轼的词作:“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下联化用宋代蔡格的诗句:“观云听雨逐番新”。主人可在此小小幽庭中,围炉调茶,读书听雨,品味无尽风雅。
向北走出庭园返回水巷,向西行至将尽处,有一座石桥通向北岸。石桥南侧正对一座月洞门。
北侧额曰“阡陌”,南侧额曰“竹池”,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分别对应洞门内外的景致。洞门之前,水巷如镜面一般,映衬出竹子的倒影,而穿过洞门后,便是阡陌街巷。
沿“阡陌”南折东转,一路上古木成荫,花窗弄影,尽头又有一座月洞门。内侧匾曰“远晴”,外侧匾曰“幽胜”,取自唐代宰相张九龄诗:“晴光送远目,胜气入幽襟。”
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大唐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王维、孟浩然都曾得到他的赏识。这是最末一处洞门,以华南名家的诗句作结。春风桃源是中国的桃花源,也是华南的桃花源。
出门右转即“景苏”门,再次回到来时之路。出“景苏”,过“适俗”,到“清溪云林”,沿路回味一处处洞门与景致,一道道匾额与楹联,引导陪伴我们走过的宛如梦境的桃源之旅。
正如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文中说的,“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
园林中山水花木,不过是单纯的自然风景,惟有与诗文相配,景与意相融才能生发意境,寥寥几字便蕴含无穷意趣,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跃然眼前。
桃源理想是城市山林的风景再现,更是诗画气韵的风雅传承。融创春风桃源的楹联、匾额艺术形象,是融创华南从“文化融合”的心意出发,以现代语境对传统文化再创造,最大限度地还原古往今来的桃源梦。
这是桃源的点睛,更是园境的无声回应。
归心提示:
1.本宣传资料版权归深圳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对于不遵守此声明或者其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者,本公司依法保留追究权等;
2.宣传资料中的相关内容以具体项目为准;
3.以上图片均为实景图,仅供参考,不作为交付标准;
4.本宣传资料如无意间侵犯了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电告知,我们将立即予以删除;
5.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