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傅抱石和观众都挺好

今年元旦

天博推出年度大展

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

依托南京博物院丰富的傅抱石绘画及文献收藏

以天津博物馆藏品为补充

展现傅抱石绘画艺术形成、发展、成熟的轨迹

展览一经展出

广受观众好评

观众表示

该展览精品荟萃

都挺好

展期临近

依然有观众表示

尚未来得及观展

恐留遗憾

鉴于广大观众的热情

天博多方协调

原定于3月31日闭展的“其命维新”

展期延长一周

展出至4月7日

还未一饱眼福的观众

抓紧最后的机会吧!

另外

因展厅施工

丹心慧眼护国门——天津文物进出境管理成果展

暂时关闭

4月2日——4月7日正常开放

请妥善安排参观时间!

其命维新——傅抱石的艺术世界

展品赏析(部分)

傅抱石竹林七贤图

轴纸本设色64.7×75cm年代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的历史人物画,无论是谈诗论道,还是蕉荫对弈,无论是策杖行吟,还是临泉听瀑,人物造型高古超然,气质安逸清雅,营造出一种旷达疏远、清新古雅的文化精神世界。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对酒当歌,与竹为友、与猿为伴,还有阮琴,随啸随赋,故有“竹林七贤”之称。傅抱石曾多次画《竹林七贤》,或斗方,或立轴。此图未及题款钤印,但已经完成。通过与故宫博物院藏其年所作《竹林七贤》轴的笔墨风格对比研究,此作应完成于年前后。

万竿幽篁,七贤优游其间,或谈书论文,或抚琴吟唱,或冥神苦思,或闭目养神,姿态各异,神采自存。竹用淡墨,勾画率意,取清灵秀润之气;衣纹疾细线勾勒,遒劲挺拔。在扁方的纸幅上,七人错落有致,布局巧妙自然,营造出如此清幽高雅的气氛,得益于画家的精心构思。

傅抱石王维《渭城曲》诗意图

纸本设色28.7×39.6cm年代南京博物院藏

图绘王维《渭城曲》诗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晨细雨蒙蒙,湿润了大地。客舍周边,杨柳青青,随风摇曳。屋舍内,宾主两人相互敬酒,依依惜别。尽管牛车轧已备,但因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以割舍,离愁别绪涌在心头,始终不能说尽而久久未发。此幅诗意画构思绵密,布局精巧,不仅要表现字面描写的景象,更要表现出其背后隐含的意境。他擅长以对比的方法突出诗中境界新绿笼罩,醉人心脾,而想到友人一旦西出阳关,便是茫茫戈壁,漫天风沙,两者比照,怎能不令人增添伤感情绪,而客舍的人物、西去的牛车,一静一动,含蓄委婉地描绘出行将离别的动人一幕,突出主题。

傅抱石春到梅花山图轴

纸本设色76×99cm年南京博物院藏

题识:抱石,一九六〇年写。钤印:傅(朱文)、一九六〇(朱文)

年,傅抱石定居南京,六朝古都秦淮烟柳的许多胜景都是他笔下常常摄取的景物。梅花山是南京紫金山的一座小山丘,位于中山陵西南、明孝陵正南,因遍植梅花而得名。年,东吴大帝孙权病故,下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陵寝史称蒋陵,葬处得名孙陵岗,开启历代定都南京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爱以钟山作为陵址的先河。葬于钟山的帝王级人物不下于10位,但能葬于主位即钟山主峰或东、中、西峰下的只有葬于梅花山的孙权、葬于明孝陵的朱元璋和安葬在中山陵的孙中山。年,汪精卫在日本病逝,运回南京安葬,遂改名梅花山。年,国民政府炸毁汪精卫坟,汪氏尸骸在清凉山火化扬灰。汪墓原址建起一座廊亭,定名“观梅轩”,北面横额上有孙科手书“放鹤”二字。此后,梅花山内外梅花繁茂,成为南京名胜之一。傅抱石表现梅花山似乎另有一种深意,近景梅花盛开,松树青翠,远景钟山郁郁葱葱,山峰的描绘基本采用渲染的方式为之,层层叠叠,沉稳厚重,画家把纸质的肌理和多层渲染有机结合起来,实而不浮,与前景的红梅一起共同组成“春天”的气氛。在这层层渲染的绿色中,他精心留处空白,中山陵点缀其上,十分醒目,解决了密而不塞的问题,颇见画家的良苦用心。

傅抱石山行遇雨图轴

纸本设色.8×68.7cm南京博物院藏

题识:己丑春分前三日,写于洪都北郊。新喻傅抱石。钤印:傅(朱文)、抱石私印(白文)、代山川而言也(朱文)、踪迹大化(朱文)

傅抱石一变传统皴法,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的结构,创“抱石皴”。这种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自然天成。此幅画于年3月18日,时傅抱石在南昌。淡墨枯笔勾勒山石结构,散锋皴擦山石肌理,粗头乱服;近景松树画法介于勾针法和破笔点之间,枝干造型稍显拘谨,树林间一高士撑伞行走,点明幽游主题;最后大笔横刷雨景,烟雨蒙蒙,气象万千。

傅抱石仿桥本关雪《石勒问道》图

纸本设色年代南京博物院藏

题识:傅抱石东川写。钤印:傅(朱文)、抱石得心之作(朱文)、踪迹大化(朱文)年代,傅抱石喜欢将历史故实图像化,反复以高士为题材,如“渊明沽酒”“羲之爱鹅”“竹林七贤”“东山携妓”“山阴道上”“虎溪三笑”“晋贤酒德”“怀素醉酒”“赤壁舟游”“西园雅集”等,构成其人物画的主体。这些高古的题材,在傅抱石笔下成为抒发情感的工具,表达了对古代高人逸士的理解与共鸣,并藉此宣扬他尊崇的中国绘画民族精神。《石勒问道图》描绘了十六国羯族人石勒为统一中原,争战前问道于天竺僧佛图澄的情景,图式仿自日本桥本关雪,但笔墨纯是中国化的、个性化的。傅抱石十分善于把难以言传、难以把握,甚至不易感受到的微妙气息准确地表现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