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春天的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给春天染上了浅浅的绯红。
她是诗人的花,“桃花灼灼斗春芳,一见如云满目光”,给春天抹上浓浓的诗意。
她是文人的花,“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人人向往的桃花源,是一片宁静平和的乐土。
倘若你正在寻找春天的色彩,不妨在这里,和千百年前的桃花来一场浪漫之约。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之美
桃花是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花,其枝干扶疏、花朵丰腴、色彩艳丽。平地山岭,山涧谷底,皆可生长。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桃花是春之使者。山村野郭、竹篱茅舍、岩石溪流,绽满枝头,灿若云霞、娇艳明媚。春和景明,游春赏芳,十里桃花遇见最美春天。
清·范金镛桃花蛱蝶图没骨桃花色彩幽淡,粉白怡人,花瓣水润饱满,迎风轻舞。蝴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一派春光明媚。画作题“又生世叔大人诲正,姪范金镛”,钤印“金镛”。
清·张肇源桃竹拳石图绢面桃花,丹彩流溢,明亮灼目。太湖石清瘦嶙峋,体态玲珑。石面参差皱嵯,石洞浑然天成,亦显空灵生动之性。半枝桃花藏于太湖石后,让人不禁联想春色如许的古典园林。题跋“淑彬老大人正云生张肈源”,钤印“肈源”。
清·钱善言折枝桃花图桃花或含苞待放,或花蕊细密,迎风轻舞,摇曳生姿。绿叶微微卷曲,衬托桃花红润可爱,浓浓的春天气息。题跋“未禅仁丈先生诲正甲申秋日岱雨钱善言”。
人面桃花,美好向往——桃花之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桃花也代指美貌、爱情、长寿、与理想世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描写新嫁娘的美貌和品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以花喻人表达对爱人的留恋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比高尚的品质赢得尊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她是与世隔绝、人人向往的桃花源。桃园夜宴,让人忘忧;桃花,这个美好的意象,是悠闲恬静的理想之境。
清·范金镛桃苑仕女图(局部)画作设色清新淡雅。窗内美人对镜整理云鬓,面容娇俏,神态悠闲,淡逸幽雅。窗外燕子翻飞,枝条纷披,春色撩人,暗香浮动。二者相为映衬,远远望去,只见人面桃花相映红。
民国商言志桃花湖石图山石侧立,桃花盛放,红花绿叶相遇成趣,题跋“不独萱草忘忧,此花亦能消恨,商言志写于沪”,极言描绘桃花之美,足以令人忘忧伤。
清廖本桃源图画面构图丰富,近、中、远景层次感分明,岸边桃花盛开,画中人撑船,似要寻找心中的桃花源。题跋“咸丰己卯,予客棠阴,风鹤之警,传闻颇恶,子鸾先生每商所以避寇者,作桃源图,以赠鑑泉弟,廖本。”
桃花依旧,春色长卷——桃花之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桃花虽易凋零,但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桃花却是最活跃的创作主题,是文人雅客笔下美好事物的象征物。人们常将她与鳜鱼、燕子、鸳鸯等组合在一起,呢喃细语,明媚多情,展开了一幅春色长卷,留住世人对桃花最美好的想象。在历史的吟咏中,桃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清·王衍梅桃园仙阆图桃花与牡丹争相斗艳,辅以绿叶衬托,再以怪石点缀,更显花繁盛之态。画中之景与明媚的春光相和,瞬息间,人仿佛跌入了春色深处,赴一场不期而遇的春日之约.
清·曹棅桃花水仙图构图疏密有致,桃花映水仙,桃花枝干有力,水仙清雅婀娜,花叶色彩自然,花蕊惟妙惟肖。题跋己亥陬月,用瓯香馆笔意为镜民三兄姻大人法家清拂即正。卤湖又权弟曹棅。印“体任自然又权”。题跋所言“用瓯香馆笔意”乃指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
清·路慎庄梅花竹桃图粉桃红梅,竹枝清健,画面描绘了冬春之交的景象,构图简炼,设色淡雅,一派春光旖旎。
清·雷作霖桃花飞燕图数枝桃花,丰腴灿烂,俯仰生姿,一对燕儿蹁跹飞来,细语昵喃,充满了浓浓的早春气息,清丽可人。
“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桃花与春日如期而至。这里的花儿或清新淡雅或古朴深沉或独具意趣,时光赋予它岁月的积淀。穿越时光,花香依旧!迎着和煦春风,共赏那一抹春日桃红!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