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民晚报
◆童衍方清秋澹翠时节,应邀在朵云轩举办“金石齐寿——童衍方金石书画展”。今年是若瓢师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恭呈瓢师朱竹、自用印以缅怀。又恰逢清代金石书画家陈曼生逝世二百周年,展其书画及吴昌硕先生题“松窗煮茗”的《曼生壶全形拓画卷》,以志纪念。愿金石齐寿、美意延年。昔蒙瓢师引领,我有幸拜在来楚生、唐云二位先生门下。书画篆刻,慕来公高浑之格,亦孜孜以求朴茂风致;金石文玩,得唐老蒙发,好古敏求,藏以致用。我的书房常悬挂着一些先贤的金石拓片和书画作品,以作观摩、供奉。其中,有两件从不轮换。一件是来楚生、唐云二先生于一九四三年合作的《岁朝图》,构图别致,虚实分明,画之右侧,硕大酒坛,颇具质感,红梅俯仰回侧,各显生姿。左侧不倒翁逸趣横生,元宝灿灿光亮。款曰:“癸未新春,唐云、负翁合作于无聊斋。”此为二师穷极自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件是《晋韩寿神道阙》最初拓本,有赵之谦为魏稼孙题名,胡澍、沈树镛诸君审定。另有褚德彝、宣古愚边题,经刘公鲁、唐云先生审定。初拓本锋颖如新,岁朝图隽永有情,昕夕赏之,常念师恩。世间一切事物皆待缘而起,来楚生、唐云二先生授我的金石书画缘,嘉惠我一生。蒙若瓢师引领,我有幸拜来楚生、唐云二师门下,书画篆刻创作,多得来先生指授,耳提面命,未敢须臾忘焉;鉴定收藏则多仰唐先生传道解惑,品藻古今,辨析真伪,并得饱览先生所藏书画精品及金石碑版、善本名拓。我有今日小成,除孜孜勤求,全仗二先生惜爱、栽培。我恒怀感恩之心,集藏来楚生、唐云先生的书画篆刻、文房清供,以资研究、弘扬。物常聚于所好,经年积累,竟颇具规模也。来楚生先生是一位艺术风格鲜明,堪称书、画、印三绝的艺术家。“风格即人”,朴实、率真、笃厚、耿介的个性,和他雄健朴厚、爽利简洁的艺术风格是息息相通的。来先生善良重谊,逝世前数月,身体颇为虚弱,仍约唐云、赖少其等友叙旧,宛若道别。虽言语不多,情感真挚难忘。又嘱我骑车送米至原吉祥寺方丈雪悟和尚家致问,雪悟师细询来师近况,同心相惜,感慨而泣。来楚生先生一生刻苦自励,其晚年重病缠身,还每天以草书录唐诗,并遍临《张迁》《礼器》《衡方》《曹全》《乙瑛》《石门颂》《西狭颂》等东汉名碑,和汉木简残纸,广取博采,以求其通、求其变。在胃部手术后的一九七四年元旦,作小诗曰:“一刀信未死,残喘许苟延。假我五年计,安排赶二千。”逝世前一月,又书于笺纸曰:“元旦值生辰,顾名旧间新。奈花花草草,宿墨中推陈。”一息尚存,壮心不已。来先生的不凡艺术启示我们,艺术需要天赋,要善学、善用,但关键是勤奋自勉,努力刻苦,以唤醒内在力量和智慧,这世界上最真实存在的是精神。我愿时时记取!唐云先生是当代国画大师,擅花卉、山水、人物,才情横溢,灵襟洒脱,而立之年已享誉艺坛。我藏有唐先生一九四一年在来先生家以石涛笔意所画的水墨山水小卷,笔墨苍秀,意境开阔,款曰:“辛巳冬日,写于然犀室,步云贤阮赏之。”时年唐先生31周岁。唐云先生擅书,大幅屏书,纵横奇肆,行笔如快马斫阵,宕荡潇洒。小字则瘦劲清挺,锋颖秀拔,题之画面,互相映发,趣味无穷。其学鲁公之雄厚而能得淡古之韵,惟学倪瓒之简逸而能具浑沦之象,乃不袭不蹈,能学善化之大家。唐云先生嗜金石碑版,多传世精拓,曾为碑帖专家王壮弘所著《六朝墓志检要》作序曰:“余酷嗜古物,凡造像、刀布、壶铭、砚石、砖瓦、碑拓得一佳品即置案头,而尤好墨拓,先后得铭心绝品数十余种,创作之暇时时把玩,于绘事似有所获。”唐先生书房悬古今名家书画,文房雅玩陈几案间,先生或作书绘画,或铭砚品茶,博洽多闻,玩物养志。我虽不敏,深受感染。于是效法先生,作书刻印之暇,搜集金石拓本,名家篆刻、印谱信札、文房清供,与古为徒,摩挲考订。拜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辅之先生《金石家书画集》序言曰:“金石家者负艺林众望者久矣。闲情所寄,或书或画,皆有奇气,而其有彰有不彰,寸缣尺素之所传,致足珍惜”,给我启迪,遂以集金石家书画篆刻为收藏重点。吉金乐石,郁郁古香。由此,创作、鉴藏相结合之模式,贯穿我一生。忆漫长的学艺过程,师恩、友情、学习、感悟、乐趣,堪可回味。其远比目标重要,而艺术之审视和内省必不可少。当前,书画篆刻艺术空前繁荣,创作思路之活跃,亘古未有。为此,对艺术多样性的尊重尤为重要。人生不能离群,而自修不可无独。继承与创新为艺术进取的不二法门,当感恩乐道,潜心耕耘,方或有成。本展之中拙作书画铭刻,金石题记,求存先贤榘矱而难得其髣髴也,愿一生努力,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本版作品选自“金石齐寿——童衍方金石书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