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这个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上排名第六位的女尼,是书中一个并不经常露面的角色。平日里,她只是个安分守己、独自一人在栊翠庵中修行的青年道姑。然而她的每一次出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清晰透露出她独特的性格:矫情中带着聪敏,出世中带着入世。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上,妙玉是唯一同贾府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女子,完完全全是外来的。那么她究竟凭什么能够被录入这个全书最重要的簿册呢?大约是由于她是黛玉的影子,几乎可以说就是出了家的黛玉(十二钗中只有她们二人名字中有玉字,当是作者的巧妙安排),这从妙玉在书中的五次出场可以看出来:妙玉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八回,当时作者就交待她同黛玉一样,都是苏州人氏,祖上亦是读书仕宦之家,而且同样自小多病,想了许多法子皆不中用。妙玉的选择是“遁入空门,方才好了”,而黛玉的父母没有听那癞头和尚的“疯话”,让她继续留在尘世。这不同的选择,是造成二人不同命运的一大原因。妙玉第二次出场是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一段,当时宝黛二人也在。这次妙玉显示出同黛玉一样的品格:孤高洁癖。
刘姥姥用过一次的茶杯,她便命令“搁到外头”,还说“若我使过,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黛玉只因害怕一池花瓣流出沁芳闸后有可能被污染,就精心营造了一座葬花冢,还写了一首葬花辞。这都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洁癖之举。当然在大部分读者看来,显然是黛玉更胜一筹。妙玉扔掉茶杯,多少有一个富家小姐对乡村老妪“嫌粗嫌脏”的色彩。而黛玉的葬花则纯粹出于对落红的一片珍爱惋惜之情。同样是在品茶一段,妙玉同宝玉“耍小性子”,也极易让人联想起平日宝黛间相互斗嘴试探。不过比起妙玉直接说出“蠢物”“糟蹋”等字眼,黛玉的伶牙俐齿似乎更加“得理不饶人”。妙玉第三次被人提起,已是第五十回的事了。在一个雪天,大观园的诗社想起咏梅的题目来。李纨因厌恶妙玉为人,便让宝玉去栊翠庵要一支红梅。不一会儿,宝玉果然拿着红梅归来。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宝玉和妙玉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她才愿意送出红梅呢?其实,二人之间确有共性。后文书谈及妙玉喜欢读庄子,正与前文宝玉续了一段庄子遥相呼应。而独来独往的妙玉精心给宝玉下“槛外人”的帖子,也是在试探他的回复。而“槛内人”的落款显然正中她的下怀。不过在我看来,即使是另一个人去要这支红梅,妙玉也一定会给的。她就是这样,平日里一副孤芳自赏、不近人情的样子,关键时刻是一定会成人之美的。
正如黛玉,平日里从不讲功名利禄的“混账话”,面对宝玉送来的北静王的礼物,她可以说出“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可是元妃省亲时,她为宝玉代题的《杏帘在望》却是一首极工整的应制诗,“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一句是最合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心理的。此后便是第六十三回的“槛外人”一段,我在上文已有提及。还要补充一点:妙玉给宝玉送帖子,可与宝玉给黛玉送帕子相媲美。这两个细节都是在说明,妙玉黛玉二人均是同宝玉心心相印的知己。前八十回中妙玉最后一次同读者见面,是在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一段。她从石头后面转出来,为湘云黛玉二人的五言排律收尾。这也是她唯一的诗作。尽管只有短短十几句,却足可显示出她具有不下黛玉之才华。你瞧,“空帐悲金枫,闲屏散彩鸢”,凄婉之美堪比“冷月葬花魂”。而“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不也同“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一般浑然天成吗?作者安排妙玉,而不是别人续完这首诗作,正为告诉读者,这位恬淡低调的女尼,实是位同黛玉一样的文坛才女。还要提一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我们看到,妙玉的判词同黛玉的一样模糊不清。前者是“终陷淖泥中”,后者是“玉带林中挂”。于是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想。在高鹗的续书当中,妙玉被强盗掳去,不屈而死。在一些民间传说中,她在贾府被抄时,被官军强迫还俗,胡乱配人。而在部分早年的评书中,妙玉趁乱逃走,去了其他尼姑庵里继续出家生活。
周汝昌先生则指出,妙玉的结局绝不会这般潦草。作为太虚幻境度恨菩提在人世的化身,她一定扮演了“自度而度人”的角色,帮助史湘云和贾宝玉走向了新的生活,拯救他人的同时亦完成了自我救赎。年刘兰芳播讲的红楼梦评书就是按这种说法设计了结尾。妙玉用平日里收藏在栊翠庵中的瓷器,来到金陵向忠顺亲王(害得贾府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赎出了宝玉湘云,并催促二人快走。忠顺亲王的手下自行打开了一个装有瓷器的箱子,却发现瓷器全在开箱过程中被自己弄碎了。妙玉平静地说,“下一个箱子,你把那锁往左边转三下,再往右边转三下,就能完好无损地打开。”忠顺亲王一转,一箱子的烟花爆竹全爆炸了。妙玉也和忠顺亲王机器狐群狗党同归于尽了。这就是她“终陷淖泥中”的结局,曾经的“金玉质”永远长眠在秦淮河的淖泥里。身旁都是自己敌人的尸骨(照应“欲洁何曾洁”一句),而“云空未必空”似指她作为出世之人,最后却以十分入世的方式(为宝玉等人复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是个带有浓厚大片色彩的现代结尾,我却十分希望它是贴近曹雪芹本意的。这样一来,她就成了真正的“槛外人”:字面指铁槛寺之槛,实则是贾府之门槛,言妙玉本是贾府外人。细思亦是世俗偏见之门槛,俗人妄议之门槛。
妙玉的一生,始终难被理解,才华性情从未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