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大文豪,鼎鼎有名。《石钟山记》,苏东坡之佳作,千古流传。如此名篇,理应早日拜读,奈何学识浅薄,孤陋寡闻,直至近日偶因观康震老师微博,才得以瞻阅,顿感苏东坡文采之斐然,继而度之,又叹肖战之无奈!
01康震老师
近日,康震老师微博连续四天发布关于苏轼《石钟山记》相关动态。像7月19号的微博专门提到,“庚子五月二十九,忆苏东坡的石钟山”。说的就是苏轼的《石钟山记》。
初看《石钟山记》其实并无多大兴趣翻看原著。虽然苏轼大名我自是知道,但是《石钟山记》这名字怎么看都觉得像是一篇旅游美文,山川游记我兴趣并不是很大。不过康震老师连续四天提到石钟山记,让我感觉这文章绝非旅游美文那么肤浅。抱着尝试的态度,专门上网去读了下苏轼的《石钟山记》。看完之后果然让人无比后悔,不是后悔看了文章,而是后悔这么晚才看到如此佳作。
02石钟山记
石钟山,在我国江西,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苏轼《石钟山记》,虽说是石钟山游记,但并非单纯讲石钟山之美景,更像是一篇借现实表达自己哲学思想的议论文。
此文总共分为三段,第一段讲古代的两位大咖对石钟山因何得名的描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之声。
一位是北魏地理大咖郦道元,他解释说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山下水石击打发声类似钟声,所以叫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另一位是唐代文学大咖李渤,通过敲击山石得到钟声,便认为自己找到石钟山。“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但是苏轼觉得这两位虽是大咖,说的却不够严谨,毕竟水石击打生,和敲山石的发声,在别的地方也可能会发出钟声,并不具备独特性。
随后的第二段就是苏轼亲自去造访石钟山。为了一探究竟,他还专门在傍晚乘舟前往石钟山底部。“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最终苏轼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之所以以石钟为名,是因为山下都是非常深的石穴和缝隙,细微的水波不断涌进那里面,既而发出像敲钟的声音。“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文中最后一段,是苏轼《石钟山记》的点睛之处。如果没有这一段,苏轼这篇文章充其量就是一篇完美的旅游美文,但有了这一段就不一样了,整篇文章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第三段第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任何的事情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只凭想象就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是不行的,因为很多事情,就算是如郦道元、李渤这样的大咖所言也不一定准备,何况很多消息都是道听途说的。
03肖战
当然现在人们多数认为石钟山得名,并非仅仅如苏轼所言因声音似钟。因为当年苏轼可能因为水势问题,并没有深入山中,如果他能深入山中就会发现石钟山内部是空的,整体形状就类似一个超级大号的古钟。但这也更加印证了苏轼的理论,即事物是有很多面的,单从一面看到的事实,可能并非事物真实的面目。就像是人们常讲的“冰山一角”。
不过很可悲的是,现实中有一些人连这“冰山一角”都懒得理,手里拿块冰都能说这就是一整座冰山。这让我想到了肖战。最近一段时期,肖战因为律师维权等操作,暂时比较风平浪静。但是在前几个月,用“无奈”这个词形容当时肖战的处境是再也合适不过的了。
当时肖战因为所谓“肖战粉丝”之事备受争议。而且这件事,里面的内容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肖战不解释,一些人就说是不负责任,后面肖战发视频大概解释了一下,反而被人说是偏袒粉丝,不够诚恳。这就很无奈了,不说不行,说了也不行,反正不管什么事都是肖战的锅就对了。
在比如在四月份时,我临摹了一幅肖战的《红梅赞》发到网上,下面评论区一大片的“倒血霉”,当时让我很是意外。国画红梅有不屈不挠、坚贞高洁,凌寒独自开的君子形象,是咱们中国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肖战这幅国画红梅是给经典歌曲《红梅赞》配图,如此正能量的行为,实在想不到有什么槽点。然而我一个临摹者就受到如此非议,肖战本人当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如苏轼《石钟山记》讲“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那些用“倒血霉”攻击肖战的人,如果可以有一丝考究的精神就会发现,这个词指责肖战是多么的无知。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启蒙教材《芥子园》中,梅花的示范图有一半都是倒着画的梅花,这就很明白地告诉大家,传统中国画根本没有什么倒画梅花是“倒霉”之说。
可惜就算有如此严谨的证据,依然有些人会视而不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读了苏轼之《石钟山记》,让人更加感叹肖战之无奈。不过无论舆论如何,我依然坚信肖战可以成功走出来,毕竟时间能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