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她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年,电影《烈火中永生》全国公映。这部今晚夜读,我们为您讲述电影银幕外的故事。
年底,电影演员于蓝因病住院时,在报纸上偶然看到了长篇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感动,心里默想,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出院后,她和导演欧阳红英、水华花了一年多时间,多次到北戴河、重庆等地收集资料,写下30多万字的笔记。
在剧作家夏衍的帮助下,《红岩》的电影文学剧本很快出炉。周恩来总理从叶挺将军的一首诗中取“烈火中永生”为最终的片名。年夏天,电影在全国公映。
电影《烈火中永生》海报(图片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重庆解放前夕,江姐、许云峰等共产党人在狱中保守党的秘密,与敌人顽强斗争的故事深入人心。革命党人如何挺过了解放前的至暗时刻?江姐原名江竹筠,牺牲时留下了唯一的儿子。她的后人,如何理解江姐对革命的至死不渝,对亲人的难以割舍?
真实版《潜伏》,从“假扮夫妻”升华的革命情谊
电影《烈火中永生》里,江姐被叛徒出卖,在狱中受尽各种酷刑。这是重庆解放前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对身体的极度摧残之外,最难过的坎儿还是丈夫彭咏梧被敌人杀害,以及和才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分离。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图片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电影里,国民党将领徐鹏飞对江姐说:“丈夫刚死,丢下个小孩,谁来带他?孩子三年五载长大了,谁是他的爸爸,谁是他的妈妈,恐怕他也记不得了。何必走你丈夫那条死路?”可江姐选择的就是这条“死路”,牺牲时,她年仅29岁。
江姐的孙子彭壮壮回忆第一次知道奶奶时的情形:“我记得那是在幼儿园里的一个晚上,老师放了这部电影。我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和电影中的主人公江姐有什么关系。放完电影之后,老师就跟全班的小朋友说,电影里江姐的孙子就在咱们班,就是壮壮。”
这是彭壮壮第一次知道奶奶,此后很多年,他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爷爷奶奶更多的故事。
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图片来源:中国电影资料馆)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渣滓洞监狱旧址讲解员熊珮介绍说,江姐和丈夫彭咏梧这对革命伴侣的爱情故事,和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翠平夫妇一样,最初也是由组织安排,假扮夫妻。
朝夕相处的两年里,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感情逐渐升温。年,经党组织批准,彭咏梧和江竹筠正式结为夫妻。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彭云出生。
江姐和丈夫彭咏梧、儿子彭云的全家福
年1月,在一次武装起义中,彭咏梧不幸中弹牺牲。丈夫牺牲的噩耗,让江姐悲痛不已。
彭壮壮回忆:年春天,得知爷爷牺牲后,奶奶从下川东回到重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我爸爸。因为爷爷奶奶去下川东从事革命工作,当时托付了另外一位地下党同志的妈妈在家里照顾几个孩子。奶奶去看爸爸时一直在哭,何奶奶觉得很奇怪,就问奶奶发生了什么事?奶奶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一直问,“一两岁的孩子记不记得自己父母的长相啊?”何奶奶更觉得奇怪了,“你怎么这么说话呢?再过几年全国解放了,你们一家三口团圆,有什么记不记得的?将来都生活在一块,孩子幸福成长。”听完,奶奶还是什么都没说。那天晚上她们住在一起,半夜时,何奶奶醒了,听到我奶奶在哭,这个时候奶奶才告诉她爷爷牺牲的事,她们两个在一起抱头痛哭。
用遍所有刑具,昏死好几次,她仍未吐露半点秘密
年6月,江姐被捕后,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电影里的小萝卜头是她黑暗生活里的一抹亮色。
重庆渣滓洞监狱旧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老虎凳、辣椒水、竹筷子、吊索、电刑……国民党反动派以为,身高不到1米5的江姐会经不起这些酷刑,很快就能从她身上打开缺口,破获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没想到,用遍所有刑具,江姐被折磨得昏死过去好几次,依然未吐露半点秘密。
影片结尾,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后不久,江姐和许云峰被国民党残忍杀害,渣滓洞其他战友被成功救出,与解放军汇合。而事实远比电影残酷得多。
年11月14日,江姐被敌人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死后遗体还被敌人残忍地用镪水化掉。那一年,她只有29岁,她的儿子刚刚3岁。
年11月14日,江姐被敌人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刑场
国民党残匪在溃逃前的11月27日,还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多位革命志士均被杀害。3天后,重庆解放。
在牺牲之前,江姐曾托监狱看守秘密转交给表弟谭竹安一封信。没想到,这封写于年8月26日的信,成了她的绝笔信。她在信里写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江姐在狱中写的绝笔信
“在爷爷奶奶战斗过的地方,我决定回国”
彭壮壮第一次到重庆渣滓洞监狱旧址,是在0年。
那一年,他即将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未来究竟该如何选择,他心中充满迷茫。思来想去,他跟父亲说,他想回国去爷爷奶奶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彭壮壮: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在奉节的老县城,我走在青石板的路上,旁边非常热闹,很多乡亲们都出来吃火锅、摆龙门阵。当时觉得可能这条路以前爷爷奶奶就走过,过了这几十年,真的有一种换了人间的感觉,但是他们的精神依然在这儿,这是我要回来的地方。就是在那天晚上,我特别明确地决定,在博士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国。
彭壮壮博士毕业时与父母合影
“奶奶的样子,爸爸记得,我也记得”
彭壮壮说,回国后的这些年里,他经常会和爸妈回到重庆。9年,彭壮壮到重庆,第一次在奶奶牺牲的地方看到了她的墓碑。
彭壮壮:当时刚刚被清理出来,都还没有柏油路,车顺着泥路走到半山腰,然后我们下来继续走。当时我记得是上到电台岚垭,有一个小平台,上面有二十几位烈士的墓碑,我在每一个墓碑前面都站了一会儿,看了他们的生平。我记忆最深的是,他们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那年我35岁。
“奶奶生前一直想知道,一两岁的孩子会记得爸爸妈妈的样子吗?”站在奶奶的墓碑前,彭壮壮最想跟奶奶说,爸爸记得,他也记得,从不曾忘。
彭壮壮:我们一路都没有说话,走到奶奶的雕像前面,爸爸站在那儿注视良久。我父亲说,“奶奶是圆脸,下巴尖尖的,这个长相我遗传了很多,你像爷爷更多一些。爷爷身材挺魁梧的。”父亲还说,“我们从爷爷奶奶身上遗传了爱学习的基因。”
在儿子8岁那年,彭壮壮也带他到过重庆,去看了江姐住过的牢房,看了小萝卜头牺牲的白公馆,儿子当时就哭了。回到北京后,他把在重庆的所见所闻制作成了一幅手抄报。
彭壮壮说,每一次歌剧《江姐》复排,父亲都会托朋友帮忙录成磁带寄给他,其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父亲不仅会唱,还会经常在钢琴上弹。这些歌曲,他也早已烂熟于心。
彭壮壮:我觉得可能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会想到不同的歌曲。有时候需要一些鼓舞,就会听《红梅赞》,有时候需要感受一下和奶奶之间的情感,就会听《绣红旗》这种曲调比较抒情的。
记者:到现在也还会听?
彭壮壮:现在也还会听。
记者:感觉像奶奶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彭壮壮:就是这样。
原标题:《《红梅赞》的音乐响起,就好像江姐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