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台北嘉兴同乡会
(五)年嘉兴近况鳞爪
近据亲友来信,告知嘉兴现况,说南门外沿公路(即旧时之杭善公路)延伸到真如乡,东门外一直延伸到东栅镇;东南方循南湖旁边延伸到南堰;西门外扩展到三塔旧址附近;北门外一直延伸到三官塘桥。
市区内最大的改变,是张家弄已经拓宽为马路,东西两头通环城马路,称为“勤俭路”。两旁兴建了一些高楼大厦,是嘉兴城中最热周的地区。原先在张家弄供品茗、下棋,而且还经常有“的笃班”演出的“寄园”,现已改建为“人民剧场”。
出地门大街改称“建国路”,集街已改名“中山路”,从西门过河直达火车站,与杭申公路相接。西面一段从公路到育子弄,部分已拓宽,东面一段尚未施工。
从市心弄(编者按:现已开辟成禾兴南路,医院附近)到大洋桥,也已开辟成马路。下一步将从市心弄经南大街至南门,和环城马路接通。
报忠埭前面的小河已经被填平,改建成马路,但目前只通到市心弄口。莲花桥南北和杨柳湾的小河也都已填平。
下塘街改称“人民路”,塘湾街改名“北京路”,丽桥已改建;西湖街(西河街)早已更名为“解放路”。其余街道则大多未改名称,包括姚庄路在内。市区内老式的街道还有不少。
目前嘉兴的人口大约有十几万人。
市区内现有七所中学,一、二、三中有高中。原先在天官牌楼的省立二中,校舍在抗战期间被毁,后来就迁移到范蠡湖旁边的女师旧址,现称为“嘉兴市第一中学”。它是一所“重点中学”,学生在嘉兴市及各辖区县统考中择优录取,目前各乡镇也有中学。
嘉兴市区每年大约有二三百人考取大专院校,毕业后统一分发;大学生从前完全免费,现在改为书籍和生活费自理。就这样,一个大学生的开支相当于一名工人的薪资。
秀州中学曾一度更改校名和性质-职业学校,大概是对外的关系。嘉兴中学附属小学的校址,现为嘉兴五中。
近几年来,嘉兴也有十几名高中毕业生,经由国外亲友的资助而出国留学。据说,嘉兴现在已经有了两名公费留学生。
嘉兴的名医,像陈仲南、陈绍恩(编者按:疑指陈召恩,医院院长)、朱斐君等都已去世;市心弄的天主堂,部分已改为“医院”,医院改为“医院”,过去的“三一”医院,“医院”医院。
南湖旁边还有血吸虫病防治院(编者按:年医院)。
工厂主要在东门外。其中的毛纺织厂和民丰造纸厂最大,各有五六千名职工。后者曾一度改称“东风纸厂”,现已恢复原来名称,该厂出产的卷烟纸行销全国。
从前的纬成丝厂,现已改名为“嘉兴绢纺厂”。据称生产的“红梅牌”绢丝畅销国外。另外,还有一些冶金厂、化肥厂、农药厂、化工厂、麻纺厂、水泥厂、制药厂等。
嘉兴市区一部分街道改为马路后,也建筑了一些公家宿舍和私人公寓,大都是五层楼。从西门到报忠埭也算是住宅区之一,但破旧的老房子还是很多。
虽然马路拓宽了,但建筑物显得跟不上,新旧杂陈,高矮参差,既难看,又紊乱。一般人民的生活也略有改善,像自行车、电灯、电扇、十二时黑白电视机、缝纫机、手表等已渐普遍,极少数甚至还有小彩电、机器脚踏车和收录音机。
故乡的交通比从前稍加整理。除铁路外,公路直通沪、杭、湖、苏,是原来有的,现在也有一些通附近小镇。
河运仍甚繁忙,小客轮、小货轮和农用机动船很多。但是因为缺少木材和钢铁,绝大多数是水泥制品,所以经不起碰撞,真所谓“一碰一个洞”,怨声多多(编者按:据悉,嘉兴要在最近三年内消除水泥船只)。电信方面,乡村大部分已经有了公用自动电话,但私人电话尚未普及。
故乡的寺院和宝塔已经荡然无存。真如塔的塔顶早已倾斜,年拆除;其余的三塔、东塔、黄姑塔和塔弄内的半截塔,都在“文革”期间被拆掉。三塔以东一带,曾一度建为公墓,后来也在“文革”时被铲掉,改建为苗圃。现在故乡已很少坟墓,即使有,也深埋在地下,上面仍还种植作物,如蔬菜等类。
嘉兴的风景现在只剩下一处南湖了。
烟雨楼保管得还算好,碑和匾总算遗留了下来。
渡船很少,渡口建有儿童公园;水面比从前狭小很多,原因是“渔菱大队”不断将种菱的面积扩充。
从前四周围可以走得通,现在已经“盘勿转”了。湖水被衣药等污染日趋严重,鱼、虾和螃蟹的产量大为减少,价格也跟着上涨,据说,前年(编者按:指年)不知什么缘故(推想可能置人人工培养的小蟹)大闸蟹丰收,去年又大为减少。
冷仙亭也还在。故乡许多有名的拱桥,或者改建,或者拆除,现在只剩下秀城桥了。
(六)东栅口
东栅口本为东门外迤逦进城而来之街道。
“洪杨”之乱,东门外成为一片瓦砾场;以后,常丰坊、东原圩等成为市区。但甪里坊、蒯搭坊至抗战时,尚是客民开垦的山薯地。
因此与城区脱节,成为独立之市镇。
而赖人民之经之营之,亦有大资本之典当,米行、猪行、酱园、纱花庄、南货、茧厂,并有救火会等事业。在镇西有东塔寺,镇东有会龙山寺,寺址在汉魏两塘水中央,风景极佳。现在典当业早停,其它纱花、米行、酱园、小猪行或改公营,或已歇业。
东栅口不愧为城郊之镇,其张、石、朱、谢姓,是较著名的大族。在北伐以后,有朱振凡先生者,不求闻达,与人无争,平安地做了七八年的县党务负责人。来台甚早的建设厅负责人张金镕,是交通大学毕业生;暨已亡故的铨叙部司长张纶宣先生,是老北大的学生。还有姓沈的留学比利时的学生,习土木工程,战前已早服务于铁路界。
(七)双桥
出北门经栅堰桥、三官桥、板桥、北圣桥、喻沙河桥、陈家桥而至双桥,凡十四里有半。双桥,为战争中之常经道路,沿运河而达苏境。
抗战初期,考古学者卫聚贤、张凤两先生带了几个弟子考古到双桥。那时双桥已驻军,对岸正筑国防工事。哨者看到几个北人南相的东望望、西瞧瞧,大为起疑,便上前盘问、检查。看到携带的尽是石块、瓦砾,费了许多唇舌,才告无事。
后来,有人问张博士:“有战国的遗迹吗?”
回答:“战国的遗迹没有发现,有汉砖倒捡到几块。”
我们总是说,嘉兴是吴越交战之地,而且直通苏境之大道,但沧海桑田,几千年来变化无穷,吴越当初交战之处,已渺不可寻了。
就在抗战初期,张发奎将军驻防嘉兴,要兵运畅通,便在双桥到新塍,督造了一条纵队路,就是四人纵队可以走的,现在改成新塍到嘉兴的公路了。
双桥,吴姓是大族。
那个地方叫来荷湾,离开双桥一些路,因为谁也不敢在这种军事要冲的地方建造大屋。另外,吴姓在住处设有蚕种场。